文章插图
出坡,原称“普请”,指在丛林中普请大众令从事作务、劳役。
《敕修百丈清规》言:“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凡安众处有必合资众力而办者。”最早始于佛陀时代,于每月初八、十五等日,会鸣犍椎总集众僧共为洒扫,直至唐代丛林制度确立,此法遍行各地。唐朝禅宗百丈怀海禅师,创立清规以定丛林纲纪,设立出坡普请法,并以身作则,日日带领僧众下田耕种、参与农事。弟子见他年老,多次劝他休息,一日甚至暗中藏起他的锄具,禅师找不到农具,无法作务,当日便不肯用斋,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传于世。现代出坡之范围愈广,有动态之劳动坡务,比如搬柴运水、打扫环境、摘花摘茶、晒诸藏经等,也有较静态的劳作,如文书、美工等,凡布施时间、体力、心力成就之劳务,皆称“出坡”。
出坡普请,具多重意义。总合有二:一者,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借由各种事务,服务利益大众,扩大心量,培养慈悲与智慧,亦能学习各项技能,所谓“菩萨从五明处学”;亦体会禅定心性之理,于动静之间磨练。如六祖大师说:“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诸多禅宗开悟的祖师,皆是在挑柴运水中保任心性,累积福德资粮,待时节因缘至,出而大化众生。因此,出坡不仅是修福,更是成就道业的契机。同时也是在修习六度万行,积攒往生资粮。所谓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若人能布施精神、体力,就能逐渐舍离对“我”与“我所”的执著。大众和合出坡,就是在行善法、结善缘,所做的一切不是为自己,而是帮助别人的利他发心;出坡当下,身口意三业清净,念念都是正念,即是持戒;能够忍受风吹日晒与外界的诱惑,就是力行忍辱;三宝之事始终发心护持,三年五载,至心不倦,就是常行精进;出坡作务时,清楚明白,随顺觉性,没有妄想,即是禅定。
佛教中还有一则公案是描述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第四代传人赵州禅师关于出坡的开示:一位青年僧侣请教赵州禅师:“弟子刚入佛门,恳请禅师慈悲教导,引领契悟禅道。”赵州禅师问:“吃过饭了没有?”青年僧侣回答:“用过了!”“既然吃过饭,那去洗碗吧!”赵州禅师说。过了一会儿,青年僧回来说:“碗已洗净了。”赵州禅师又道:“去扫一扫地吧!”青年僧侣忍不住了,问道:“难道参禅学道,除了洗碗、扫地以外,就没有别的了吗?”赵州禅师回答道:“除了洗碗、扫地以外,还有什么叫做禅法?” 修福积善,却不执著一切善,亦如《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从有为的事相修持,进而契入无为之理,了达三轮体空的真理,即布施者、接受者及所施的物品皆是缘起性空,当下就是般若智慧。二者,维系佛法,普利群生。大众上下合力、分工合作,团结一心,共同为弘扬佛法而贡献心力,因和合而力量大,使来道场的善信一见到庄严清净的环境就心生欢喜。此即度众之法,使众生对佛法起信,更种下清净善种子于八识田,将来必有果熟之时。
“出坡”不仅是维系僧团运作的重要制度,更是成就大众道业的胜妙福田。在道场中,不论是扫地或种种出坡作务,一点一滴都是布施供养,若能懂得修福,智慧也会随之开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了解丛林出坡的意义,不仅是去发心落实,更能乐在其中,不舍一小善,任何出坡作务的因缘都能积极发心,如得至宝一般珍贵。所以若能在因地上广修福德,果地上自能淬炼出自性智慧的光芒。福德,是横渡苦海的资粮,若能再以般若智慧为导航,必能回因向果,直达无为解脱的彼岸。
【什么是出坡】免费结缘中
- 魔道祖师中,大家最怕听到什么?看到第三句已经忍不住哭了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红楼梦里,贾琏为什么老喜欢地位低下的女人这样分析你可赞同
- 被主人带走的妖怪会是什么下场最惨的莫过于这只妖怪
- 封神榜三位圣人的实力那个最强,为什么元始天尊成为最后的赢家?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蒋介石4个“把兄弟”的书法,您会给出什么评价?
- 西游记,为什么孙悟空早就知道,他已经飞出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 起名怎么确定汉字五行,什么是汉字五行
- 终极笔记中常说起的老九门,九门是怎么排名,都有什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