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池蔡联姻话说厦金二岛之“良缘”( 二 )


蔡懋贤有四个女儿,最小的一位“适举人池显方”,也就是说蔡懋贤正是池显方的岳父!
蔡懋贤,“五桂联芳”之首!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蔡懋贤以“二甲五名”的好成绩赐进士出身!
《金门志》载其“读书读律,刻苦自砥”、“天性孝友”。中进士后,授刑部山西司主事,居曹才两期,便得到上司奖重。可惜他四十岁中进士,四十二岁就病卒了。
说起金门的蔡氏,还有一个人物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蔡复一!
蔡复一,金门人,中进士时还不到二十岁,官至兵部侍郎,卒于军,朝廷赠兵部尚书、谥清宪。《明史》里有他的传,而民间流传着不少蔡复一的故事。
蔡复一与池显方为“莫逆”之交,且两家还有亲戚关系。
简单地说,同安李氏、时任吴江尉的李璋有“厦门媳、金门婿”——其子娶池浴沂之女、池显方之堂妹;而其女则嫁给蔡复一为妻。
注意哦!这位蔡李氏就是传说中那位闽南名小吃“薄饼”的发明者啦!呵……
明代金门名士蔡献臣娶厦门名士池浴德之女、厦门名士池显方娶金门名士蔡懋贤之女,池蔡之良缘也成就了厦金两门的一段佳话。
从池蔡联姻话说厦金二岛之“良缘”
文章插图
二、“厦金二岛志”
事实上,厦金两门本是同根同源、一水之隔,甚至可以讲是同个“故乡”。因为在宋代,嘉禾(厦门岛)、浯洲(金门岛)可是都属于同安县绥德乡。
之后一直到民国建立,厦门、金门大都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而在道光年间,厦门与金门各编纂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志书:《厦门志》与《金门志》,总纂、监修者都是福建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周凯先生。
简介一下这两部志书的编纂过程:
《厦门志》是道光十年(1830年)周凯任兴泉永道时,适逢重修《福建通志》一事而奉檄采访,因而乘时网罗散轶,搜摭群言,纂辑成志,共十六卷。
该志记载了厦门自然环境及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且以官方的角度撰写,观点广博,具有很高的地方文献价值。
但尚未刊行,周凯就因调任台湾道而离开厦门,并于第二年病逝于台湾。
《厦门志》一书一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才由泉厦文武人士捐刻刊印。
而《金门志》的总修者为林焜熿。
林焜熿,金门人,曾在周凯底下参与编纂《厦门志》。编写之余,林氏参照《厦门志》的体例也撰写一部《金门志》,耗时两年完成,亦十六卷。
但编好后也并未刊刻印行,而是到了同治年间,由林焜璜之子林豪续修此书,才于光绪八年(1882年)刻印成书。
那么,东元要“独家”讲述这两部志书的一段未圆之“缘”(因这事件未见有人专题讲过,至少在大陆仍未见着,所以标以“独家”):
周凯先生本意是想将《厦门志》与《金门志》合为一书,并已取名叫:《厦金二岛志》!
《金门志》卷首有一篇周凯先生作的序,道出了其合二志的构想:
“林生焜熿,金门人也。从余修《厦门志》,遂以自任采掇遗籍、搜罗群志,且遍历山川,按其形势,兵制求之官书、遗事访之父老。凡二年,得《金门志》若干卷,其体例悉从《厦门志》。余为芟辑而成之,亦足备守土者之资取。其书当与《厦门志》参观,遂合而名之曰《厦金二岛志》。”
所以按周凯先生的最初构想,厦、金二志应合为一书。只可惜,周凯先生于道光十六年调往台湾,十七年病逝于台湾。别说《金门志》久久未能刊印,就连他主编的《厦门志》也在他有生之年未能见之付梓。最终,《厦门志》于他去世两年后才刊印,而《金门志》则更是拖了近半个世纪后才梓行传世。两志相合,则成泡影!
周凯曾将其“二岛志”的想法告诉内阁中书、玉屏书院高澍然先生,高氏写了篇《厦金二岛志序》。所以,高氏这篇序文既收于道光《厦门志》,同时也收于光绪《金门志》,成为这个事件的一个遗响与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