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先锋昆曲二十年,柯军带《夜奔》回家( 二 )


戏里,柯军手捧鞋子递给杨阳,正寓意着要把未来的路交给下一代昆曲人,这是前辈对后辈的深情,更是对昆曲未来的期许。
 【预览】先锋昆曲二十年,柯军带《夜奔》回家
文章插图
△素昆
20年后回归南京,柯军吹响先锋昆曲号角
2001年开始,柯军因与有着“香港文化教父”之称的荣念曾先生相遇,开启了自己的昆曲实践。此间二十年,柯军与海外艺术家对话、碰撞、交流、合作,先后创作出《余韵》《浮士德》《藏·奔》《新录鬼簿》《夜奔》《邯郸梦》等面目全新的昆曲剧场作品。这些剧先后在挪威、德国、意大利、日本、印度、中国香港等地上演,大获好评。但至今,从未真正回过“家”。
2001年昆曲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后,迎来发展的小阳春,柯军凭借着公益昆曲周周演、演员个人专场制度等等举措,为南京传统戏剧观众市场做着自己的努力。“南京的昆曲氛围好不容易起来了,我作为艺术家的个体探索暂时不宜在南京展示,我希望观众能先多了解纯正传统的昆曲是什么样。”
而如今,南京的戏曲环境已有很大变化。“在城市的中心,用商业的场所辟出一块地专门做小剧场,为戏曲服务,我觉得真的很难得。”柯军说,南京的剧场环境早已多元、多样,年轻一代的观众对传统与创新的接纳度都非常大,“只有我们不敢做的,没有他们不敢想的”。
柯军希望,来小剧场看戏的人,都要带着想法来,揣着感悟走,正如他一直秉持的探索精神。“艺术创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艺术家的理念。当代昆曲创作也需要观念,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与当代对话,如何借助现代剧场、现代技术推动最传统的昆曲艺术与这个时代互动,这是我一直在实践的事情。”
对话柯军——
现代快报:这次在大华大戏院这样的环境里演出,跟以往有什么不同?
柯军:这次在大华演出,这里的环境还是一个电影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人们理解的小剧场,我就生出一个想法:让我的作品走进电影院,不如就演一个电影院版的演出,因地制宜,且触景生情。
这个“景”指的是,近一个世纪前的文化人的那种情怀,特别是梅兰芳先生还曾在这里演过。看着眼前的景,自然而然也会要求自己,对于艺术有着更高的追求。
现代快报:这次的《夜奔》有什么看点,跟以往的版本有哪些区别呢?
柯军:你能看到,这部剧中,有一条红的大带,代表了连接、叛逆,还有束缚。有一对师徒,拥抱,推倒,祈拜。一推,代表了新斩杀旧,当代质问传统。一抱,代表了血脉相通,相伴不舍。一拜,代表了过去与未来相知,我与我和解。
为什么说演先锋剧好玩呢?因为你每天都在生活,每天都有新的东西进来,你可以把新的感悟融合到作品中去。这一次我们最突出的是鞋子,没有鞋子,该如何走出一条未来的路。这是我始终关心的问题。
现代快报:您会担心先锋昆曲不被观众所理解吗?
柯军:先锋昆曲里的探索并不是为了迎合观众,先锋昆曲一直是很孤独的,若是通过我一直在迎合,等到观众都看懂了,我可能会陷入一种迷茫。先锋探索一定是一个艺术家独立的思考,往上走,往远走,走得越高、越远,可能别人都看不见。等到别人都看见的时候,你可能向着更前方开始走了。所以,你做这些东西并不是为了让别人懂,而是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艺术观。
所以一直在路上吧,尽管真的挺累的,但我真的不在乎。
现代快报+/ZAKER 南京采访人员 王子扬 宋经纬/文 赵杰 王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