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翻译官”:官不大、地位也不高,“条条框框”还挺多


唐朝“翻译官”:官不大、地位也不高,“条条框框”还挺多
文章插图
大唐万国来朝
唐代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繁荣的朝代之一,这不仅表现在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达,更体现在其频繁的对外交往,和与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往来中。为解决与这些说不同语言的国家、地区联系中的语言障碍问题,唐代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通晓“蕃语”的翻译人员——译语人。
唐代从中央的中书省和鸿胪寺,到地方的缘边州府、节度使及都督府,都设有译语人一职。译语人在唐代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官阶不高,但是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唐代的“蕃语”的翻译人员——译语人1、翻译人员在各个朝代的不同名称
对这一专职的翻译人员,各个朝代的设立和名称各有不同,秦朝称之为“九译令”,汉初称“典客”,汉代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77)改“典客”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将“大行令”改为“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及郡邸长丞。
唐朝“翻译官”:官不大、地位也不高,“条条框框”还挺多
文章插图
唐朝“翻译官”:官不大、地位也不高,“条条框框”还挺多】鸿胪寺腰牌
隋唐时期,伴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再次确立,外交活动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对外事务更加繁琐,这促进使官吏职权分工更加明确和细化,唐代的译语人的设立在沿革了前朝的特点外,更加一步发展。
2、唐代在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中的均设有译语人
中央机构中书省的重要的职务之一是“四夷来朝,受其表疏”,负责唐王朝授予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部落和藩属国的诏令、文书的撰写工作,反之,它们呈递唐中央王朝的表疏也由中书省负责接收。文书、诏令、表疏的翻译工作尤为重要,所以在中书省设立专门的翻译人员是必要的。
《资治通鉴》写到“中书掌受四方朝贡及通表疏,故有译语人。”《唐六典》载“凡诸司置直,皆有定制。诸司诸色有品直:中书省翻书译语十人。”《新唐书》载“中书省”条下记,“蕃书译语十人”。
两部史书中都强调了是翻书,既中书省译语人的工作主要以翻译文书即笔译为主,这与鸿胪寺的译语人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鸿胪寺主要以处理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及藩属国,外国的首领、使节的朝见为主要工作,以及与此相关的接见,受命出使,外交事务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工作需要翻译人员在场,故《唐六典》写到“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
唐朝“翻译官”:官不大、地位也不高,“条条框框”还挺多
文章插图
唐代中书省官员
这说明鸿胪寺的译语人口译任务较多。唐代地方机构缘边州府、节度使、都督府中也设有译语人一职,在墓葬中出土的文书,贞观一十二年(649年)《唐史王公口牒为杜崇礼等绫价钱事》提到“译语人等”(《吐鲁番出土文书》)。《唐译语人何德力代书突骑施首领多亥达干收领马价抄》中有“译语人何德力”的记载。这些都说明唐政府在西州设有译语人。
译语人为唐代对外交往发挥着重要作用1、译语人在传达政令、沟通藩国、翻译文书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唐代的译语人从中央到地方都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鸿胪寺的译语人负责传问、导引宾客,客馆接待,参加宴会、表演、围猎等活动中所有的翻译工作,而中书省的译语人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将唐王朝的政令,政策传达给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并将藩属国的情况反馈给中央王朝。
译语人还担当着受命出使的重任,不仅是传达政令,更为了了解边疆各少数民族部落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化等情况。其中鸿胪寺的译语人将边州与四夷相通的道路情况以及山川聚落等统统记录在案。边州的译语人们除日常的翻译文书等工作外,还参加军事行动和商品交易,及涉及少数民族的案件的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