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春秋时期,孔子为弟子们讲学,子贡问道:“先生能否用一个字,作为弟子们终身为人处世的准则?
孔子闻罢,随口道出了一句流传至今的金句:“这个字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于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在告诫弟子们:人生在世,要学会换位思考,在要求别人做事之前,先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愿意这样做,沿袭至今便成为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
孔子用朴素的语言,向世人宣扬着处世最基本的准则。时至今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经典名言,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为一代代人的成长指引着方向。
一、将心比心,化敌为友
文章插图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在边界上设立了界碑,双方的士兵在各自的地界上种了西瓜。
梁国的士兵很勤劳,经常在地里除草施肥,瓜秧长势很好;
楚国的士兵懒惰,整日游手好闲,结果瓜秧瘦弱不堪。
出于嫉妒,楚兵夜深之时偷偷爬到梁国的瓜地里将瓜秧全部扯断。梁兵发现后愤愤难平,便将此事报告给了长官宋就,为了报复,梁兵们打算将楚国的瓜秧也扯断。
宋就得知后说:
“楚人这样做当然很卑鄙,可是我们明明不愿意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还要反过来扯断他们的瓜秧?
明知对方卑鄙,我们再跟着他们学,那显得梁国也太狭隘了,从今天开始你们每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楚国的瓜秧也长得像梁国的一样好。”
士兵们觉得宋就所言有道理,当夜便遵令执行了。
楚兵发现他们的瓜地被梁国人偷偷浇过,便将此事告知长官,长官既觉羞愧又对梁国深感敬佩,便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
楚王听闻后,深为邻国修睦边界的诚意所感动,特意准备了重礼送达梁国表示酬谢,原本剑拔弩张的局势就此消弭。
这则故事发生的时间,离孔子生后不远。在充斥着杀伐征战的乱世,一句话即能免除无数人的灾祸,这便是教化的力量。
二、将心比心,学会感恩
文章插图
北魏年间,一则故事向世人宣扬将心比心的道理。
西域有一个小国名为“波罗奈国”,这个国家有一项很奇葩的政令:
为了保证健壮劳力的口粮供给,但凡家中父亲年过60以后,后人就得给他换上破鞋子,让他吃着粗劣的食物看守庭院,如不照做即要遭受律法惩罚。
当地有一对兄弟,他们的父亲已年过60了。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你给父亲换一双破鞋子,让他去看门吧。”
弟弟随后拿了三双破鞋出来,哥哥奇怪地问道弟弟:“为何要多拿两双破鞋子?”
弟弟回复道:“你我以后也要老,到那时我们的儿子也会让我们穿着破鞋去看门。所以我就将我们需要的破鞋也找来了。”
哥哥一怔,弟弟接着说道:“只要这种不孝顺老人的习气存在,我们迟早都要面对这样的境况。”
随后兄弟俩来到了王宫,向国王阐明了心声。国王闻罢后想到自己将来也会年过60,如果依此政令,身为国王难道不应该为子民作出表率吗?到时候他不是也要穿着破鞋子去看守宫门?
最终,波罗奈国废除了这种风俗,教导全国子民们要学会感恩,孝顺父母。
这个世上的任何说教,都没有将心比心的感受更令人顿悟。
三、将心比心,即是情商
文章插图
知乎上有这样一句话:“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唯有将心比心的智慧,才能处得长久。
- 做人的最高境界:装傻
- 做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要认清自己,后半生才能活得明白
- 人生八大忌,千万要牢记!
- 不是教你玩阴的,读懂别人,事半功倍做人要有点心眼和心计
- 做人,别虚假,时间会说话
- 曾国藩:做人低调内敛,交友志趣远大,用劳谦廉约束自己
- 他写的《剑来》写了很多道理,但是他做人却一点不讲道理
- 农村八大俗语教做人道理,看完给跪了,句句在心坎!
- 《傅雷家书》:先做人,后成“家”,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教育经
- 做人最高的境界,离不开这16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