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塽:被金庸小说《鹿鼎记》侮辱和损害的人( 二 )


这个冯锡范倒是书里书外历史上都挺令人讨厌的,呵呵。
小小的明郑小朝廷不思团结一致,图强求存,反而内耗窝里斗,闹得人心惶惶,分崩离析,这就给了清廷进兵的大好机会。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原郑成功旧将施琅率兵渡海进攻台湾,大败刘国轩,冯锡范等人被迫降清。
至此,天下再没有大明的一寸江山了。
(这是金庸在书中原话,当年读到这里,枪叔心中一阵痛苦。)
随后郑克塽全家被送往京师,隶属汉军正红旗,封为海澄公。全家被软禁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一条胡同里,而这里正是当年清廷软禁其曾祖父郑芝龙的地方。为防止前明及郑氏政权余党滋事,清廷严密监视郑克塽,严格控制他的活动。
郑克塽:被金庸小说《鹿鼎记》侮辱和损害的人
文章插图
郑克塽:被金庸小说《鹿鼎记》侮辱和损害的人
文章插图
作为一个归降的前朝王爷,终日生活在这种危如累卵如履薄冰之中,郑克塽一家自然终日担惊受怕,精神压力极大,生怕触犯了清廷而被满门抄斩。
这不是没有先例的。郑克塽的曾祖父郑芝龙降清后,就因为祖父郑成功在南方抗清拒不投降而被满门抄斩。
永历十五年(1661年)农历三月初一日,郑成功在金门祭海誓师,进军台湾,打败荷兰人,改赤崁城为承天府。十月初三日,清廷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令斩郑芝龙与其亲族于北京柴市(今北京市府学胡同西口),郑芝龙在北京的一家老小没有留下一个。
恶有恶报的是,多年后鳌拜也矫昭将苏克萨哈诛杀。
在降清后20多年间,郑克塽仅离京两次, 一次回泉州为祖父郑成功的遗骸迁回泉州,一次回泉州为郑氏祖庙修缮,但每次仅停留数日便被要求限期返京。
回京之后,郑克塽走入那条幽深的胡同中,依然过着软禁的囚徒般的生活……
由此可见清廷对郑家监控之严,防范之苛。
终其一生,郑克塽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13岁之前,被被家族和岳父操控;13岁之后,成为满清的软禁的囚徒。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22日),年仅37岁的郑克塽在担惊受怕和抑郁之中,死于北京。这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郑克塽临终之际,还向康熙上奏折称:“家道贫寒,难以养赡”,为此还派弟弟郑克圻变卖厦门的祖产,可见郑家当时的穷困潦倒。
郑成功、郑经、郑克塽,祖孙三代都是三十多岁去世。
这似乎是郑家三代的一种宿命和诅咒。
从上文可见,金庸为了情节的需要,在书中足足将郑克塽的年龄加大了十岁,并将其极力丑化。
如果郑克塽这个苦命人泉下有知,一定会发出愤怒的抗议和沉重的叹息吧。
枪叔还没说完。
郑克塽有三个儿子:长子:郑安福,次子:郑安禄,三子:郑安康。
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赐给佐领职位给郑克塽的弟弟郑克壆。佐领是八旗制度下的基本单位,人数数百人不等,每月能获得朝廷补贴米、银、布等物资。换言之,国家会负责供养整个家族。
不久之后,郑克塽又向康熙皇帝要求多赏赐一个佐领,理由是,因为郑氏家族的人口太多了,一个佐领的薪水不够吃。康熙很慷慨,成立一个新的佐领,封给郑克塽的另一个弟弟郑克塙。
后来郑克壆因罪被免职,郑克塽便接下了佐领的职务。郑克塽去世后,子郑安福接任。但因郑克塽的另一个儿子郑安禄杀人,郑安福受牵连被免职,职务由他的堂兄弟郑安德担任。
在郑家的后世子孙中,郑栢考上了武举人,他的侄子郑承宗当上了湖南绿营参将。鸦片战争时,郑承宗负责调集大炮,准备沿长江而下,以支持沿海的战争。
1911 年之后,清亡。郑家的末代佐领叫郑泽,还有个叫郑玉海的在清末担任掌管分发钱粮的“领催”一职。
郑克塽的九世孙叫郑愁予,是著名的诗人,闻名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