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修得正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箴言故事】修得正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箴言故事】修得正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文章插图
《论语·子罕》中记孔子自己认为应该坚决杜绝四种不良倾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这些毛病,都应该杜绝、去掉。春秋时的宋襄公就是这么一个人。周朝初年,将微子封到宋国,是公爵,地位很高,但国力不强。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也要仿效齐桓公称霸。办法是也要召集诸侯会盟,他的庶兄公子目夷力劝他不要这做做,他就是不听,结果不但会盟未成,自己反被楚国捉去。楚成王为了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又主动把他放了。
【孔子箴言故事】修得正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文章插图
过了一段时间,宋襄公要打楚国的邻国郑国,大臣们说兵力不足,没准备好,不要打。宋襄公却说“打仗主要靠仁义,不全靠武力。我军是仁义之师,我们打仗是正义的。这一仗我们定能取胜。”宋军打进郑国,却被楚国包围,号称“仁义之师”的宋军赶忙撤回。后面追赶的楚军,已到泓水对岸。楚、宋两军在泓水一带作战。在楚军渡河时,目夷君说“乘楚军渡河的机会攻击他们。”宋襄公说“我不能乘人不备打人家,要讲仁义。”楚军过了河、目夷君又劝他“乘着楚军立足未稳,快快出兵攻打。”宋襄公仍认为仁义之师不该打人家没准备好的队伍。等到楚军一切准备好,两军对阵时,宋军抵不过楚军,只好且战且退,宋襄公腿上被楚军射中一箭,只得忍着伤痛,退出了重围。宋襄公回到国内,很多大臣抱怨他固执,迂腐,他却说:“打仗要讲仁义,我们虽然战败了,也是仁义之师啊。”一面说,一面想:为什么楚国打仗这么不讲道理,不讲仁义呢?越想越气,加上受了箭伤,第二年夏天便死去了。这位宋襄公,毛泽东同志称他为“蠢猪式的军事家”,其表现正好是孔子所反对的“固”与“我”。
【孔子箴言故事】修得正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文章插图
时事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事,英雄不能造时事。客观世界要求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一个人凭着主观愿望为所欲为,这就是孔子提倡的四“毋”。那种不顾客观现实,单凭主观愿望。以个人为中心,听不进一点不同意见的人,往往盲目乐观,错误估计形势,到头来会吃大亏。历史与现实中的“宋襄公”还不少,人们应牢记孔子四“毋”的教导啊!
【孔子箴言故事】修得正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