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之印度版:我的人生像''溥仪''又像''李煜''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末代皇帝之印度版:我的人生像''溥仪''又像''李煜''
文章插图
|开挂的印度/周五更新/杨清筠(撰文)|历史万象错综复杂,自古身不由己的,又何止江湖中人?若是生错了年代、生错了地方,那至高无上的金缕龙袍才是人最沉重又永远甩不掉的枷锁——看了印度封建王朝末代君主巴哈杜尔沙二世的故事,我们一定会庆幸,人生一遭能做个普通人。这位巴哈杜尔沙虽然和他的一位心狠手辣的老祖有着相同的名字,但是却并没有继承帖木儿家族一言不合就是干的优良传统,马背上骁勇善战的血统到了巴哈杜尔这里早已化作了一段浪漫柔肠,在皇家必要的剑术、骑术训练之外,他更喜欢在诗歌、音乐的艺术殿堂内徜徉。如果不是造化弄人,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杰出的诗人、书法家或是音乐家,最起码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文艺青年。然而偏偏不遂人愿,这位对于治国理政权术法理一窍不通的文学苗子生在了莫卧儿皇帝的预备役中。若是莫卧儿王朝气数正旺,巴哈杜尔沙只要在倾泻才华之余中规中矩,也能做个佳话传世的守成之君,可惜当他出生的时候,莫卧儿王朝已经连空架子都快散了,他的父亲阿克巴二世实际上就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在实权掌握者英国人眼里,他们帖木儿王室就像笼子里自欺欺人的鸟雀,看似还有几个奴仆支撑着''皇家尊严'',而笼子外广阔的南亚大地在狡猾狡猾的英国人手中马上就要彻底改姓了。不过仅剩的德里王宫周围一片可怜的自留地,还记录着帖木儿人曾在这里辉煌的成绩。
 末代皇帝之印度版:我的人生像''溥仪''又像''李煜''
文章插图
巴哈杜尔沙二世巴哈杜尔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像极了在紫禁城坚持''大清还没有亡''的溥仪。只是溥仪登基的时候尚且年幼,而巴哈杜尔沙却将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目睹他们贵为皇族日渐没落的过程了。英国人之所以留着基本丧失权力的他们,只是为了在印度统治有个名头,显得吃相文雅一些,当帖木儿皇室表现出对真正主子的逆反时,英国人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除掉,巴哈杜尔沙的兄弟、曾经被立为储君的嫡子,就因为不听英国人的话而被东印度公司废掉,脑子里充满诗词歌赋、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做君主的巴哈杜尔沙,正符合英国人的需要,就这样命运一拐,把他塞进了德里的宝座。那时候,他已经年逾花甲。巴哈杜尔沙生性温和,因为母亲是印度人的关系,对印度教徒颇为友好,如果早生些时候,他一定会将宗教宽容的良好风气推广到全国,但目前为止,他也只能在逢到印度教节日时也坚持庆贺来表达立场——当然也有人怀疑他仅仅是想在百无聊赖的在岗时间多找一点事情做。其他的时间,巴哈杜尔沙更多是靠写诗和抽大烟来打发时光,和莫卧儿王朝好几位皇帝一样,他也继承了''瘾君子''的基因,在吞云吐雾之间麻痹任人摆布的神经。
 末代皇帝之印度版:我的人生像''溥仪''又像''李煜''
文章插图
德里红堡与此同时,英国人正在德里宫殿的门外对南亚大地为所欲为,此前,东印度公司一直利用英国政府给予的特许令得到在印度获利的自由,但是随着东印度公司在海外越做越大,让英国政府颇为戒备,1853年,英国政府就正式通过更换特许令的机会收回了东印度公司大部分特权,将印度实际控制权掌握到了自己手里,失去了自主性的东印度公司,也相当于降格为英国政府设在印度的一个站点。如果说东印度公司还只是赚钱的商人,英国政府目光就要长远多了,对印度本土的殖民化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深。虽然莫卧儿王朝的统治力已经消失,但散落在南亚各地的土邦却仍然保持着坚定的独立性,它们在帝国时期就常常和朝廷处于对立状态,莫卧儿皇帝有不少时间都在处理各地区不安分的土邦。起初,土邦王公们并没有意识到英国人的到来意味着什么,甚至将这些挺有钱的外国人当成抗击莫卧儿和其他敌对土邦的盟友,英国人利用印度王公在民族觉醒方面的迟钝,坐收了不少渔翁之利,哪怕恍然大悟的王公,也不幸被英国人收买的''印奸''出卖而战败,到了1848年,南亚土地上的土邦要么被英国人完全控制,要么力量微弱无力反抗。但是,这样的局面在新上任的总督达尔豪西爵士眼里依然是不满意的,首先,被控制的土邦王公虽无实权却还需要供养,为了安抚他们英国得花不少银子,而不大受控的土邦更是各种小事不断,像地头蛇一样克扣英国人在税收、道路、工业等方面的收入;其次,土邦既然可以成为英国控制印度的工具,当然也可以成为其他西方列强瓦解英国的工具,印度这块肥肉一直被虎视眈眈,因此必须尽早解决隐患;最后,封建土邦更因为是落后的象征需要尽快铲除。达尔豪西想了很多种名头,类似于汉武帝在''推恩令''时候做的那样,要么以王公没有嫡子''丧失权利''为由把土地收归''(英)国有'',要么找到土邦内封建残余和腐败现象,以治理不善为由把王公权利直接没收,在他任上,印度的土邦被英国政府兼并了不少,这些失去权利和地位的没落贵族带着深深的怨愤离开自己以为千秋不倒的基业,英国人的丑恶形象终于在他们眼里趋于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