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印章如美人,我与“美人”心心相印


韩天衡:印章如美人,我与“美人”心心相印
文章插图
近日,“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开幕。
印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包含着印章、印谱、印材等多个方面。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著名艺术家韩天衡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这样讲述他眼中的印文化之美。
韩天衡:印章如美人,我与“美人”心心相印
文章插图
韩天衡美术馆镇馆之宝:关中侯印
三千年前的“身份证”
中国的印文化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尽管不及西亚、埃及的印文化那样历史久远,但中国的印章从诞生之初,就走上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西亚的印章大多刻在玛瑙、玉石之上,所刻画的主要是人物。而中国古代的玺印则以青铜为主,印章上所刻的主要是文字。
三千年前,中国的青铜艺术已经非常发达,玉雕艺术也无与伦比,但当时的玺印却十分简朴,没有过分的雕饰。韩天衡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印章在诞生之初就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征信防伪。“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就发明了‘身份证’,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商人或是普通百姓,都要用印章证明自己的身份与信用。数千年来,中国人使用印章的传统一直没有中断,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国印章在问世之初带着强烈的实用价值,同时又具有高妙的艺术属性。这种艺术属性首先来源于中国文字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缪篆、隶、楷……印章上的文字也随之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审美等因素使印章先后衍生出先秦七国玺、秦印、汉印、魏晋印及唐、宋、元印。中国的古玺印就此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书写载体的变化也促使印章不断演变。先秦时期尚没有纸张,古玺印一般是随身配饰,需要钤盖时,就印之于泥。封泥,亦名泥封,是以印章作为竹木简牍封缄的凭记。在捆扎好的简牍外表,“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防止文书被私拆,起到保密的作用。因此,古玺印绝大多数都是白文印。
到了魏晋南北朝,纸张普遍应用,竹木简退出历史舞台,印章由钤盖于泥,转变为钤盖于纸。这一历史性转折,促使了印泥的产生。在官印中,白文印变为了朱文印。印章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韩天衡:印章如美人,我与“美人”心心相印
文章插图
文彭 琴罢倚松玩鹤
从铜印时代到石章时代
宋元时代,一批文人对金石情有独钟,可他们大都有心无力,无法直接在青铜上刻章,只能将篆字写成印稿,再请工匠进行制作。文人与工匠的智慧在一方小小的印章中相结合。
据记载,元代画家王冕曾用自己家乡的石头——花乳石刻印。但当时,在石头上刻章并未真正形成气候。明代中后期,质地细腻、软硬适中的青田石、寿山石出现了。在文徵明之子文彭的倡导下,文人开始亲手操刀叩石。逐渐掌握了刻印技术的他们,不仅满腹学问,还具有浪漫的情怀。从此,制印不再是印工的专利,文人变成了私印制作的主体。中国印章也从铜印时代迈入了石章时代。
古玺印的边长一般在1.5厘米至2.5厘米左右,高度不会超过印面的边长,体积较小,便于携带。而明清以来文人案头所用印章的石材比较高,印面四周的空间远大于印面。文人在印章四面的边款中融入了自己的书法技艺和文学修养,他们刻诗词、讲故事。因此,明清印章的边款艺术可谓前无古人。
人们常把明清印章称为流派篆刻,是因为先秦、秦、汉印章只有时代、地域风格,而明代以后文人篆刻家因各自艺术师承、审美趣味的不同,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且影响了一大批追随者。
韩天衡:印章如美人,我与“美人”心心相印】多年前,韩天衡就提出,中国篆刻艺术在历史上有两个高峰。在周秦汉魏的古玺印高峰之后,明清印章又形成了新的高峰。“这一高峰我认为到现在还在往上走。” 韩天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