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的争论变味了?男人的愤怒与历史背后的价值观之争

《大秦赋》从一开始的“大情妇”争论,再到争论秦始皇功过是非,再到一些人质疑“灭六国”是好是坏。这一切的一切是否与电视剧的初衷背道而驰呢?
其实,对《大秦赋》的争论背后,有几十年来各种不正常现象集中出现,更是在互联网、疫情之下人们的心理急躁的表现。总体说来,它的背后有两个核心点。其一:现今影视编剧日渐忽略“男人”关注,不给男人看影视剧的思维长期化后的愤怒;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历史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历史,而是价值观。历史之争其实就是价值观之争。
《大秦赋》的争论变味了?男人的愤怒与历史背后的价值观之争
文章插图
《大秦赋》变成“大情妇”背后,是历史影视剧变为历史言情剧趋向的愤怒
近二十年来,电视剧编剧和制片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电视剧是给女同胞看,因此,剧情必须要有“情爱”而且越多越好。可以说历史影视剧特别是一些人口中的“正剧”成为,电视剧男观众“最后”的根据地。
然而,随着“宫斗剧”的热播、被抑制,宫斗剧的套路、香港戏说套路越来越进入电视剧中。特别是于正等编剧对于历史负面人物的翻案之作,在历史正剧、历史爱好者的愤怒中收视率节节攀高。许多人的价值观都已经变成“唯流量、唯关注度、唯收视率”为第一,对于历史影视剧首先要符合历史大体环境这个基本要求于不顾。
《大秦赋》因为被称为“大秦系列”的收尾之作,人们给予很严重的关注度。特别是很少看电视剧的男人们,能有如此“解气”的节目当然寄予厚望,但结果却是失望。整部剧的核心不是统一,而是宫斗,特别是一对儿(或几对)非正经关系之间的拉锯战。
《大秦赋》的争论变味了?男人的愤怒与历史背后的价值观之争
文章插图
其实,历史影视剧首先是文学艺术而非历史,历史影视剧即使是正剧也和历史没啥关系,那只是一种历史观的展现与历史其实无关。更何况,近十年来,历史剧往往就是历史言情剧,《大秦赋》与《大情妇》之间的隔离并不远就能代表这个趋势。
《大秦赋》背后的“旗帜性号召力”是秦始皇,他是暴君,但却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最大历史贡献的人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他始终是有争议的。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国际形势变化。对秦始皇的批评往往体现了跪美、惧美、极端利己主义思维。
之前,人们评价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往往是焚书坑儒。对统一六国、车同轨文相同、统一度量衡、郡县制等并没有过多批评。
秦始皇属于暴君,我认为没错儿。其实,说一个人“暴君”其实无所谓,我们应该改变评价事务的标准。即过去暴君、昏君往往一体,但21世纪里该如何体现?暴君其实就是“统治特色”问题。
暴君并非昏君;
暴君并非无能之君;
《大秦赋》的争论变味了?男人的愤怒与历史背后的价值观之争
文章插图
相反,像雍正历史上一直被说成是“暴君”,像朱元璋,甚至李世民是不是暴君呢?也可以算是,玄武门之变对自己的哥哥弟弟及其家人的所作所为,你能说不属于暴吗?暴往往是行为做事比较“简单粗暴”。但包括秦始皇、杨广在内的“暴君”都是对历史有过极大贡献的人物。
我们后世的人吃了秦始皇两千多年的好处,也该心平气和了。正如杨广开凿京杭大运河,对后世贡献很大,但是对当时的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和恩赐?没有。反而是一场浩劫。所以,你说他是暴君没什么不对。
《大秦赋》的争论变味了?男人的愤怒与历史背后的价值观之争】批评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后是惧美、跪美、极端利己主义思维的体现
以前基本没人批评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价值,说的也多是死人太多。但现在,却有一种观点:秦始皇还不如不统一,各个国家自己生活多好。还有百花齐放。
其实,七百年不统一战乱,造成的死亡人数会比统一六国死的人少?我才不信。不统一,七国间的长期战争,会使得人口死亡积累数字不会比统一六国短时间骤减人数少。春秋战国是东周两个历史阶段,东周110个左右的诸侯国被杀到了20来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