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版《香河县志》的发现与保护

康熙版《香河县志》的发现与保护
 康熙版《香河县志》的发现与保护
文章插图
 康熙版《香河县志》的发现与保护
文章插图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其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地方志也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的史书,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正因为此,地方志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志的功用综合起来可用“资治、教化、存史”六个字来概括。
香河县有建国前的县志共三部,分别是明万历版,清康熙版和中华民国版。其中,万历版和中华民国版保存完好,唯独缺失清康熙版。1981年,我国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安平镇(当时为安平公社)的普查员发现,在延福屯村村医李维志的爷爷李宝来家里,保存着一本清康熙年出版的《香河县志》,于是上报县文物普查办公室,文物普查办公室的同志立刻赶到李宝来家里,经过鉴定,正是清康熙十四年,香河知县刘深主持编修的《香河县志》。
安平镇延福屯李氏家族,在从明清两代至今,一直是望族,明代嘉靖年间,李若霖成为翰林院大学士,晚年告老还乡,仍以做善事,造福百姓为己任,鼓励村民和百姓多读书,懂学问,勤耕种,以达到“自食其力,报效国家”。清乾隆年间,李若霖的后人李伯倾,成为秀才之后,经过乡试,殿试,考中进士。李伯顷家在大运河两岸有耕地近2000亩,李伯倾将1000多亩耕地无偿分给穷苦百姓耕种,并免收租金。乾隆皇帝闻听以后,借金门闸竣工之时,亲自到延福屯,并命工部制作了一座汉白玉基座的牌坊,立在了李伯倾的家门口,御书“义得千顷”四个字刻在牌坊上。时至今日,李家仍保存着完整的《李氏家乘》。所以,李家保存的清康熙版《香河县志》就有稽可查了。
清康熙版《香河县志》共四本十一卷,分为天文、地理、建置、田赋、兵防、礼乐、秩官、选举、人物、杂志、艺文等,对研究清代的香河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李家保存的《香河县志》,因年代久远,不慎缺失一本三卷,但是却十分珍贵,县文物普查办公室的同志和李宝来协商,李宝来将这三本县志献给国家收藏,县文物普查办公室的同志十分感动,将县志带回,交给县档案局保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全国启动修志工作,为了方便地方修志,全国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向全国各县发布馆藏志书信息,香河县地方志办公室发现南京国家档案馆古籍部有康熙版《香河县志》,南京国家档案馆古籍部为了便于保存,所有古籍都已经做成胶片。得到这个信息后,于1989年8月,香河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许生同志当即派陈述龙同志赶到南京国家档案馆,南京国家档案馆古籍部热情接待了陈述龙同志,并让陈述龙同志观看制作成胶片的《香河县志》,陈述龙同志立即展开工作,将香河缺失的第三卷内容全部复印,这样,康熙版《香河县志》得以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