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安塞:雕琢“农耕时代”的文化印记

付安塞:雕琢“农耕时代”的文化印记】 熟悉付安塞的人都为他精湛的木工手艺所折服,在他的手中,木轮马车、耧犁、手工织布机、人力架子车,这些古老的木制微型工具被展现得活灵活现,将农耕时代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用付安塞的话来说:“这些小物件是农耕文化的延伸,是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希望用这些微型用具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

 付安塞:雕琢“农耕时代”的文化印记
文章插图
付安塞正在介绍制作的耧犁
近日,采访人员来到我市文林路阳光幸福城付安塞的家中,付安塞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家中五代人都是远近闻名的木工师傅。“时代进步太快了,现在的农村也快速地步入了现代化生活,一些农具逐渐消失。以前的织布机、牛犁地耧播种的场景再也不见……”付安塞说,木工出身的他,就想着如何给当下的社会留住过往的农耕生活,于是他想到了复原微缩这种凝聚了祖先智慧,却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农具。2016年,付安塞凭着自己的记忆,开始制作一些传统农具模型,这些农具模型件件惟妙惟肖,而且还能“动”起来,俨然一件件“微缩”农具。

 付安塞:雕琢“农耕时代”的文化印记
文章插图
付安塞作品
“所有的模型都是按照比例缩小,细到小零部件榫卯连接严丝合缝,每件的农具和原装的一模一样,包括零件一个也不少。做农具的过程就是挑战自我、寻找快乐的一种旅程,这个急不得,我都是精益求精,慢慢来。”付安塞说,制作这些农具模型就是希望后人记住它们,不要忘记祖先的智慧。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机会办一次农具模型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古老的农具。如今,当小区里的老年人知道老付制作出的这些微型农耕用具后,经常隔三差五来串门,时常看看他做的这些“宝贝”,聊聊农耕工具的用法,回忆儿时的时光。
“制作农具最重要的就是细心、细致,先用笔画好要做的模型,然后再打磨、抛光、上色,对接卯榫,每一个零部件都要确保比例和尺寸,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农具。”付安塞说。这些年,虽然手上多了不少划伤和老茧,但看到做出来的成品,觉得一切都值了。
“我是一个农民,种了一辈子的地。这些农耕生产工具是我们那个时代的记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生产工具:犁地的犁、织布机、纺织机,都已经成为过去。”付安塞坦言。今后,他打算继续制作更多的木制纺线车、独轮车、战车等过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传承“农耕时代”的文化印记,感恩当今幸福生活。(咸阳日报采访人员 赵鹏 文/图)
【来源:咸阳文明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