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匠精神:用8000万人,打造830家百年企业,2300个世界名牌

专注守心,物我两忘,执着技艺。——鲁国木匠 梓庆
在象形文字中,“工”字与“巨”字可以通用,即规矩,用来表示“细致工整、精准严谨”之意。而工匠们则是那个不断提升自己的手艺,对作品精雕细琢,并享受产品在自己手中升华的那个人,这种精神,便是“工匠精神”。
德国工匠精神:用8000万人,打造830家百年企业,2300个世界名牌
文章插图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出现过无数匠人,如建筑鼻祖鲁班,铸剑鼻祖欧冶子,善于解牛的庖丁,造桥匠师李春,每一位,都是值得尊敬的匠人。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工匠精神”,越来越少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每当大家说起“工匠精神”时,总会先想到德国、日本、瑞士等等,特别是人口仅8000余万,却打造出2300多个世界名牌的德国,它的工匠精神,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工匠精神”?
德国工匠精神:用8000万人,打造830家百年企业,2300个世界名牌
文章插图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仅仅在100多年前,“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都还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文字。因为在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初,德国的生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虽然德国的科学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但他们并没能使其与生产领域相结合。说白了,就是德国人在闷头读书,没有把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甚至当年德国生产的许多产品,都是“抄袭、山寨”其他国家的产品,当年屡屡被抄袭的英国,愤怒地在《商标法》中明文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东西,必须标明“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
德国工匠精神:用8000万人,打造830家百年企业,2300个世界名牌
文章插图
与此同时,美国等国的人,在德国学到先进知识后,立马回国开公司、办企业,搞得风生水起,这时候德国人才“如梦初醒”,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快,德国工业水平直线飙升。
而当年让德国人羞耻的“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也摇身一变,成为品质的代名词。如今那些享誉全球的德国品牌,如奔驰、宝马、西门子、阿迪达斯、万宝龙钢笔、辉柏嘉铅笔,统统是在此时成长起来的。耻辱感,成为推动德国制造的第一股力量。
德国工匠精神:用8000万人,打造830家百年企业,2300个世界名牌
文章插图
而第二股推动德国制造的力量,是德国人本身的性格特点——严谨。德国人的严谨精神,相信早就已经深深刻在各国人民的脑海里,甚至在很多人眼里,他们的“严谨”简直到达了“刻板”的地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德国大多数家庭里,都会准备各种不同尺寸的锅碗瓢盆,还有量杯、滴管、计时器等,当他们做饭的时候,会严格选择不同食物应该用的餐具,每种食物要用到多少水,都要用量杯测量。而这,不过是德国人生活严谨的冰山一角罢了。
德国工匠精神:用8000万人,打造830家百年企业,2300个世界名牌
文章插图
也正是因为这种近乎“刻板”的严谨,造就了德国产品的高品质,他们会将工作岗位划分得很细,细到每个人每天具体需要做什么事,因为这样,出问题时就可以直接找到责任人。
第三股力量,则是德国人的“念旧”。当年二战结束后,德国所有城市几乎都成了一片废墟,当务之急,是重建城市,按理说,重建城市应该从当下最新、最时髦的设计出发,但念旧的德国人却不喜欢这样,他们偏要“还原城市”。
德国工匠精神:用8000万人,打造830家百年企业,2300个世界名牌
文章插图
为此,德国人硬是将当年的设计人、设计图纸、建造团队等等找出来,让他们“还原建筑”,若是找不到人,找不到图纸,则对着老照片复原,其中一些建筑用到的材料,甚至是德国人跑去废墟里一砖一瓦收集起来的,由此可见,德国人的“念旧”到了什么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