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梁永安老师主讲现场
这是和梁sir一起看电影之“90年代以来的电影大师们”的第五位——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他是伊朗新浪潮电影的开创者、诗意大师。
1997年,阿巴斯凭借《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之后《何处是我朋友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等作品均获国际大奖。
本次讲解的大师代表作《樱桃的滋味》朴素、纯粹,有深厚的土地情怀,也充满丰饶的生命启示。
01
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作基础,
电影很难拍好
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1940年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毕业于市立美术学院。他对视觉的理解是有美术基础的,即使电影处女作起步较晚,他的起点也是比较高的。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导演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
很多人看电影只是看故事情节,但真正热爱电影、有过视觉训练的人更专注的是画面,比如构图、场面调度、光、节奏等等。经典电影之所以能够被筛选出来,就是因为在这些方面禁得起看。阿巴斯导演的电影也属于这类经典。
1987年,朴素的儿童题材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第一次让他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承认,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拿回了大奖。对于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儿童题材是电影拍摄限制最少的类型。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我有个朋友过来吃饭,想要些香烟,于是我的儿子出门为她去买。我们等了很久他也没回来,结果发现他走了三英里去城里买一盒烟。那种责任感、那种坚持是应该受到某种奖励的。而这就是我想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传达的东西。”(引自《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
1994年,阿巴斯拍摄了他极少涉及的爱情题材电影《橄榄树下的情人》,这是不同寻常的爱情片——人物的情感和关系不按照传统的戏剧式期待来表现,更注重一种难以有结局的状态。
阿巴斯的拍摄并无太多滥情、虚浮的东西,这部电影中的人物是非常自然的状态,尤其是片中的女主角,更是是一种自由的状态——在伊斯兰文化中,女性的命运服从于男性,善良、美好等对女性的夸赞,都源于男性对女性的期待,女性是很不自由的。但这部电影里的表现的女主就不是这样的,她的情感状态很自然,对男主没有情感就是没有。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橄榄树下的情人》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没有爱情结局的电影,但放到大文明里去看,这部电影其实有些另类,跟传统的表达不同。尤其是电影的优美的结尾,使人的状态与天地自然和古老文明连在一起。
《随风而逝》《十段生命的律动》等等电影,都展现了波斯文明的深厚质感。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