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温暖了时光——《隐匿的星辰》分享会暨跨年诗会( 二 )


俞敏还自编过两本诗集——《绿色的妄想》和《冬天的雨季》。在陈华的印象中,俞敏是一位对诗歌葆有持久热情的诗人,很多当时的诗歌爱好者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坚持下去,而俞敏则是少数坚持下去的人之一,而且因为这份持久的坚持和热爱,达到了较高的创作水准,也诞生了这本《隐匿的星辰》。
他评价道,俞敏的诗,是与众不同的,思维非常独特,常常将相反的意象融合在一起,构成非常强的张力,但深读之,又是合理的,非常耐人寻味。梁宝瑜评价道,俞敏的创作非常稳健,他拥有令人羡慕的才华和天赋,是一位真诚生活的诗人。他的创作永远是幸福的,就像在蓝天白云下,慢慢走,一路欣赏沿途的风景。
诗歌,温暖了时光——《隐匿的星辰》分享会暨跨年诗会
文章插图
▲三位“发小”——俞敏、梁宝瑜、陈华分享相识的往事
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创委会主任、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昌建则向大家介绍了上世纪80年代诗社、诗刊的活跃情况。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大解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诗歌走在前列。那时没有现在如此便捷的通信工具,只要是写诗的人,通过朋友的介绍,带上自己的诗集或印有自己作品的诗歌刊物,去另一个城市,就可以受到当地诗友的热情接待。
当时杭州的诗社也非常活跃,很多是由诗友们自发组织的,各类诗歌讲习班非常多,大概有两百多人参加过,也经常举办活动。当时朦胧诗兴起,成为非常受欢迎的诗歌风格。我们看俞敏的诗,其实是保留了朦胧诗的一些比较好的特点的,他的诗,与现在流行的诗歌句式不一样,别有韵味。
诗歌,温暖了时光——《隐匿的星辰》分享会暨跨年诗会
文章插图
▲俞敏与诗友孙昌建对谈
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邱建国从出版人的视角谈了对俞敏诗歌的见解。他认为,诗集的名字“隐匿的星辰”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俞敏创作的状态,但写诗其实又是“袒露”的,是要表达的,是要寻求知音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俞敏三十多年的创作基本上是“自我生长”,不在诗坛上显山露水,但恰恰由于他这份独自坚守,未受到诗坛习气的影响,他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和风格。他的诗力道很“稳”,节奏很均衡。他的诗起步水准就很高,基本看不出“少作”,一本诗集读下来,从诗作水平上,几乎看不到年代的变化。他的诗语言张力强,读来很过瘾。他在诗歌中体现的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对情感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诗歌,温暖了时光——《隐匿的星辰》分享会暨跨年诗会
文章插图
▲出版人邱建国分享对《隐匿的星辰》的见解
文艺评论家、杭州西湖区作协副主席涂国文说,从《隐匿的星辰》这次诗会中,他再次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诗歌是我们生活中隐匿的星辰,但最终会闪耀,会让遇见这些诗歌的人内心闪烁温暖的光。俞敏是“隐匿的诗人”,也是“归来的诗人”,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一直保持着对诗歌最纯粹的热爱和初心。他的诗用语非常简洁,展现出了较强的现代性。
诗歌,温暖了时光——《隐匿的星辰》分享会暨跨年诗会
文章插图
▲文艺评论家涂国文发言
此外,诗人朱真伟、诗友胡斌、《山海经》杂志社总编辑毛晓青、杭州书房总经理刘丽霞等嘉宾也从不同角度畅谈对《隐匿的星辰》的体会和看法,并分别朗诵了诗集里的诗歌。在与嘉宾对谈的过程中,主持人陈曼冬也分享了她阅读《隐匿的星辰》的感受。她说,拿到这本诗集后,她爱不释手,竟然看到了晚上十二点多;这本诗集超越了她的想象,这场诗会也超越了她的预期;俞敏一直“隐匿”着写诗,使得他的诗有一种自成一派的、淡淡的“旧意”,不媚俗,不跟风;隐匿,是可以保持初心的一种方式。
诗歌,温暖了时光——《隐匿的星辰》分享会暨跨年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