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这4大特征的人,是“无钱型人格”,这样的人注定贫穷


“无钱型人格”不是一种心理疾病 , 而是在金钱这个维度上 , 对性格的划分 , 因为临床的心理学研究发现 , 有一些人身体健康 , 智力正常 , 但就是难以赚到钱 。
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之为“无钱型人格” , 这样的人有下面四大特征 , 他们注定会很穷:
1、喜 欢贬低金钱和有钱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 , 有很多人会看不起金钱 , 贬低金钱和有钱人 , 这一点要从进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
我们是一个农耕民族 , 重农抑商在古代是一项政策 , 所以千百年以来 , 我们是看不起商人的 , 而有钱人往往就是那些商人 。
在历史文字中 , 绝大多数情况商人不会是一个好词 ,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说“商人重利 , 轻别离” , 再比如奸商、贱商 , 等蔑称 , 明朝时期朱元璋更是明令禁止商人穿丝绸的衣服 , 住富丽的房子 。
战国时期的巨商吕不韦 , 为了摆脱“贱商”这一名号 , 倾其所有 , 入秦为官 , 功成名就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 , 我再也不是别人口中那个“贱商”了 。
现如今 , 二十一世纪了 , 但是这种对金钱和有钱人的贬低依然存在 , 这样的存在对于别人的影响我们暂且不论 , 对于当事人自己有怎么样的影响呢?
对于自己的影响就是使得自己远离金钱和有钱人 , 这个不需要你自己理性地主动去做 , 你的潜意识会帮助你完成 。
所以是“无钱型人格”的第一大特征就是喜欢贬低金钱和有钱人 。
【心理学:有这4大特征的人,是“无钱型人格”,这样的人注定贫穷】
心理学:有这4大特征的人,是“无钱型人格”,这样的人注定贫穷
本文插图
2、和母亲的关系不好
看到这一点 , 想必很多人会大吃一惊 , 怎么和母亲的关系不好 , 会导致自己成为“无钱型人格” , 不要着急 , 下面我慢慢给你讲 。
金钱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需要 , 有金钱就能满足自己的绝大多数需要 , 而一个人最初和母亲的关系的好坏 , 取决于当初自己的吃喝拉撒睡的需要有没有被及时满足 。
及时满足了 , 孩子会觉得母亲是好的 , 没有被及时满足 , 孩子会觉得母亲是不好的 , 这种好坏的体验会深入一个人的潜意识 , 哪怕记忆中没有被留下 , 潜意识里依然会留下痕迹 。
如果一个人在最初和母亲的关系里 , 自己的基本需要 , 比如吃喝拉撒睡等上面没有被及时满足 , 或者压根就没有被满足 , 那么他和需要的关系就是不好的 。
所以成年后在和金钱的关系上 , 也会呈现出这一点 , 即自己赚不到钱 , 没有钱 , 这样的话自己的需要就不会被满足 。
那这时候有人又会问了 , 那为什么又会去重复小时候的经验呢?其实这一点在以往的内容里面 , 我也提到过 , 之所以重复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熟悉 , 熟悉会带来安全感 ,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 在越小的时候发生的事 , 越容易在长大后被重复 ,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 都会被重复 。
心理学:有这4大特征的人,是“无钱型人格”,这样的人注定贫穷
本文插图
所以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才说 , 幸运的人 , 一生被童年治愈 , 不幸的人 , 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如果把这句话用我们刚才讲的翻译一下 , 会变成 , 小时候幸运的人 , 长大后会去重复幸运 , 小时候不幸的人 , 长大后会去重复不幸 。
第二个原因是渴望被看见 , 被理解 , 被改变 , 大家可以看一下 , 这句表达里面有三个“被”字 , 没有主动 , 都是被动 , 为什么?
因为最初的关系里 , 母亲没有做到看见、理解、改变 , 所以在后续的关系里 , 他希望能有一个人像母亲一样 , 看见自己 , 理解自己 , 改变对待自己的方式 , 所以他才会去重复不被满足的行为 , 为的是有这样一个人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