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力钦:一壶在手天地皆宽

一、茶壶的前世今生
我国古代的茶壶历史悠久,从广义上说,自从茶被人类利用到生活上以来,相关的茶具就应运而生。早期茶的饮用相对粗放,因此茶具也以陶制为主,并存在一器多用的现象。渐渐地随着饮茶的进一步精致化,到了唐代开始出现了专用茶具。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列举了28种茶器,可见唐代茶具的多样和讲究。到了宋代,饮茶更加普及,上至王公贵族,下到乡野村夫,饮茶已成为宋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明代开始饮茶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延续几个朝代的团饼茶被散茶所代替,散茶冲泡的饮用方式开始渐渐取代所谓的“唐煮宋点”。
此时,真正意义上的茶壶开始产生,紫砂茶具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大行其道,并且以其与茶叶之间某种契合而成为明清两代最主要的茶具。那么从茶壶的制作材料来看,陶瓷及紫砂是最重要的一类,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茶具品种。除了陶瓷紫砂茶具外,其它的如:金、银、铜、锡等都是茶壶这个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饮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惠安石刻艺术之茶壶
惠安石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艺巧夺天工,久负盛名。千百年来,惠安先民历千年之岁序,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为一体,汲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是源于黄河流域的北派逐渐蜕变成精雕细刻、智巧灵动的南派艺术风格。惠安石雕在雕刻风格上,讲究形神兼备,富有动感和气势,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动态美和神态美,在艺术特征上,突出智巧、流丽、精细、神奇,含有细节语言,富有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体现南派石雕婉约精美的特色。惠安石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历经一千多年的的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民族艺术传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惠安石雕多以实用为基础,从建筑园林装饰雕刻、室外大型雕塑到室内摆设观赏品、日用器皿等,用途非常广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石刻茶壶的出现在惠安石雕近代的发展史中是不可不提的一种特殊的雕刻艺术。惠安石刻石壶诞生于80年代末,盛行于90年代初期。石刻茶壶的诞生源于惠安的特殊地理位置,惠安与台湾隔海相望,90年代左右,台湾到大陆经商的渔船一般都选择经武码头靠岸,正因为这样才滋生了小范围的货物来往,加上台湾地区的大力兴建寺庙的缘由,作为惠安石雕的代表发源地—崇武石雕自然而然的被有远见的台湾商人带到台湾去。著名的台湾饮茶文化推动了惠安石刻茶壶的盛行。惠安石刻茶壶就源源不断的被运到台湾去,也让惠安本土产出了诸多制壶能手。在这里不得不提对惠安小件工艺品做出极大贡献的原东园玉雕厂的创始人—来自京城的中国玉雕大师王金兰前辈,是她的出现使惠安石雕进入了另外的一片灵巧精细的新天地。她对惠安石雕艺术的贡献功不可没。石制茶壶盛行初期都是以小作坊,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现的,所以那个时期的石刻茶壶大部分器型讲究,做工精细,质量上乘。但是因为雕刻工具品种稀缺、价格昂贵,所以产量很小,几乎供不应求。到了90年代初期,随着雕刻工具的改建跟普及,制壶的效率大大提高,而这时台湾地区对石壶的需求也很快的盛行起来,很快的,惠安的石壶产量开始跟不上了。加上利益的驱使。很多学徒就开始慢慢的从师傅身边剥离出来自己制壶,徒弟再带徒弟,以致石壶的质量逐渐下降。疯狂时期,在黄塘南坑村整个村庄家家户户都在彻夜赶工,许多没经过专门培训的工人也加入了制壶大军,导致了这个时期的茶壶质量严重下降,次品比比皆是,价格也直线下降,最终,惠安石壶也在疯狂后走向衰亡,最后只留下几位坚持创作的手艺人还一直守护着惠安石壶的尊严。
三、惠安石壶的特点
惠安石壶的制作可谓是异军突起,集收藏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身的壶艺品,无论从选材与制作、造型与品质都能充分地体现茶与石文化的艺术蕴涵。 惠安石壶的制作又可堪称为惠安石雕六大雕刻工艺分类中微雕(小型工艺品)的代表,它集圆雕、浮雕、沉雕、线雕、微型雕刻于一身,石壶的主要选料有安化冰碛(qì)岩、惠安玉昌湖青石、泉州黑胆石、山东的木鱼石、蒙古的麦饭石及湖南安化的冰碛岩等硬性石材。特别是惠安本土的青石,山东的木鱼石、蒙古的麦饭石,以及最近流行的湖南冰碛岩都是石刻壶艺的首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