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国出自东夷族,东夷诸国中实力最强,与华夏民族历来水火不容。清代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吴。”莒族的姓氏至少有嬴、己、曹三种说法,《史记》、《左传》、《国语》等正史记载都不一样,使得莒族的来历扑朔迷离。莒字不见于甲骨文,商代莒国有待商榷,不过个别学者在相关莒国史的考证中,曾提出甲骨卜辞中有莒方,位于殷东,是商王朝的田猎场区。有说法认为周代莒国出自商代举族,莒、举通假。之前讲过商代举族的历史,举族是个大族,商后期成为商王朝重要成员国,族人世代在商王身边做大官,在商末征人(夷)方的过程中起过关键作用。举国出土铜器遍布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北京等地,说明其族大系多、根深脉广,举族其中一支在西周时演变为莒国也实有可能。但又有学者根据山东费县出土过成批商末周初的举器来推断莒国的老家或在费县或至少在费县活动过,而费县又是古费国的故地,《史记》记载古费国出自伯益,那么莒国也是伯益之后了。《竹书纪年》中有“费伯昌出奔商”的记载,费伯昌是夏末商初费族首领,费伯昌投靠了商部族,助商汤取得天下,两族关系非同寻常,这说明莒国和商族还有一定的渊源。
文章插图
【 春秋古国——莒国,典故“勿忘在莒”的由来,励志大戏轮番上演】莒国的主要历史集中在春秋,《左传》中对它的记载颇多,春秋莒国在今山东莒县,与齐、鲁、莱、纪四个大国为邻,但莒国对鲁国最不和睦,天生有仇一样,两国战争时有发生,这可能跟鲁国自以为是的高贵血统有关。西周以来,鲁国一直以东夷大家长自居,打着教化夷类的口号,这让天生贴着异族标签的莒国非常不舒服,再加上地缘政治的利害关系,两国的矛盾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春秋初期的莒国实力不在齐鲁之下,而且也有扩张的野心,但在周天子还能号令天下的秦秋初期,诸侯国想要实现疆域扩张还不能强夺明抢,得找个恰当的时机和理由。终于,机会来了,当时莒国国君娶了向国(今山东莒南县)公主向姜,夫妻为了点琐事发生争吵,向姜生气回国,莒国趁机发兵进入向都索取。《左传·隐公二年》:“莒人入向。”《公羊传》补充说:“入而不居。”前721年,莒国得了向地,却不据为己有,这是春秋时代惯用的一种伎俩,楚国在统一北伐进程中用之不腻,这样既能安抚当地民众,也不会掀起国际舆论。莒国之所以这么做,可能也顾及到鲁国,因为鲁国具有管束东夷各族宣礼传教的资格和能力,莒国不敢轻举妄动,但实际上向国已成了莒国的领土。
文章插图
莒国是春秋战国时代第一风水宝地,各国贵族在遭遇政变之祸、亡国之灾时必选莒地避难。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谋划下逃往莒国。一年后公孙无知被杀,之后公子小白与其逃往鲁国的兄长公子纠争夺君位,最终公子小白胜出,回国即位,事后鲍叔牙谏:“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吕氏春秋·直谏》)事后齐桓公惕厉自省,终成一代霸主,这就是典故“勿忘在莒”的由来。按理齐桓公在莒国有过一段艰苦岁月,对莒国感情应该不错,但事实上齐桓公并不讨莒国的好,似乎莒国也从没想过以此为资本与齐国搞好外交,博得政治上的突破,史书中也不见记载莒国参加齐国发起的任何会盟,当然,这也可能跟齐桓公打得“尊王攘夷”的旗子有关。荀子曾在《荀子·仲尼》中评击齐桓公为“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可见齐桓公还曾有过伐莒之举。
文章插图
二十多年后的公元前662年,鲁国也发生了内乱,庆父趁哥哥鲁庄公病死之际与庄公夫人哀姜密谋发动政变,连续杀害两位国君,鲁庄公四弟季友携鲁国百姓声讨庆父,要求严惩,并得到了齐桓公的响应。庆父见势头不对,出奔莒国。莒国与鲁国的关系并不友善,本可借此利用庆父分裂鲁国势力,但庆父已在鲁国失去民心,留着也是个废物。季友立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申为鲁君(鲁僖公),以财物贿赂莒国,要求将庆父遣送回鲁。莒国收了大量财物,向鲁国交出庆父,庆父万念俱灰,在回鲁途中自杀,鲁国从此太平。这即是成语“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的由来。
- 为什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很多人出身贵族!
- 印度和埃及都还存在着,为什么有人说四大文明古国就剩中国了!
- “匹夫”在骂人时有微贱之意,其最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出现
- 为什么孔子的仁爱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欢迎?
- 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绘事春秋
- 《千山锄头乐》
- 中国历史上的顶级富豪
- 因郑阿春的名字而避讳《春秋》为《阳秋》,典故皮里阳秋从此而来
- 先秦时代|春秋时期一场三国对战,齐国历经九代,终于报了祖先之仇
- 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叛逆,楚国,为何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