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对传统文化的争议从没有止息,而每一次此起彼伏的争议,都是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进行着臻选萃取。
文章插图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半部《论语》治天下”到包容并蓄的贯通中西。曾被数千年封建王朝奉为纶音的儒学经典,似乎已被新时代所摒弃。
然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果因为一种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有所缺陷,就否定了其中蕴含的全部规律,倒是显得因噎废食了。
《安徒生童话》享誉世界,但也是因为其中传递的惩恶扬善、以诚待人的价值观为人称道,而不单单因为它颇具浪漫色彩的童话体裁和曲折神秘的故事情节。
抛开《三字经》《弟子规》为维护封建纲常伦理道德的等级观念来看,作为儿童启蒙读本,它精悍短小、朗朗上口的文字形式,整齐划一、笔力精妙的表达特色,内蕴丰富、哲理深厚的文化素养,都不逊色于任何一部启蒙读本。
尤其是其中所传达的仁义礼智信的哲理内涵,更是不为任何时间空间所局限,可堪全民品鉴回味。
文章插图
经典之所以被时代和社会奉入文化武库的高度,绝不是因为它曾在某一时刻熠熠生辉,反而正是因为经典能适应任何时代的文化需要,而丝毫不损其蕴藉的慧果。
凭借“神奇教育法”把6个子女教育成5位博士1位硕士的博士父亲蔡笑晚,在给每一个孩子启蒙的时候都选择了《三字经》。
这位把父亲当成一个职业来做的“人才魔术师”,从善如流地选取了《三字经》《弟子规》中劝人学习、宽人严己的篇目,还以生动浅显的语言把典故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孟母三迁等。
如此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的言传身教,孩子们自然对经典的诵读毫不排斥,这些生动简洁的句子,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印刻在了孩子们的脑海。
文章插图
去粕取精,不盲目追赶流行在不断提高的素质教育水平和日益丰富多彩的文化给养的环境下,读书更需要用与时俱进的方法来充盈自己。
在面对“初来乍到”地来到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的稚子童心时,一味的迁就与刻板的约束都并非良策。
读书固然有着丰富见识的功利的一面,却也需要一种纯粹的精神才能有所收获。
有人为了迎合“国学热”的潮流,开始推崇这样一套说辞:“国学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民族瑰宝,有些内容即使一时不能理解也不要紧,在年轻的时候把它背下来,随着时间的增长,就能慢慢体会其中的意义。”
然而如果读书只是为了机械记忆,而不是理解其中的真义,反而是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为了读书而读书了。
当然,除了领会其中的规律和道理,诵读经典也有着其他的作用。
面对一个懵懂纯真的儿童,很难解释清楚所谓诵读经典的好处和意义。
文章插图
【易中天:《三字经》是“毒药”,给孩子读《安徒生》】要想真正让孩子接受这样一部艰涩复杂的作品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和价值理念,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死记硬背能做到的。
如果出于应试目的想要打好地基,《三字经》这样的读本也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已。
《三字经》全文约一千四百多字,对一个儿童来说,掌握了书中的六个部分内容刚好符合“六晓者,灵童也。”
这六晓的内容分别是:一晓教育、二晓道德、三晓常识、四晓典籍、五晓历史、六晓勤奋。
从经典蒙学的时代背景来看,《三字经》详略得当地交代了我国二十四朝的历史事件、人物生平,既可以通过真实的人物事件让孩子熟悉历史,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也可以开阔视野,树立信念,以史为鉴。
- 对中国疆域贡献最大的一个朝代,却不被后世所喜欢,惹易中天大骂
- 《三字经》里“锥刺股”故事的主角苏秦为何能挂上六国相印?
- 万古神帝:张若尘子女中天赋最强者即将出世?池瑶:母凭子贵
- 我读《红楼梦》-林黛玉“咏絮之才”很像《三字经》里的她
- 陈寅恪被大众追捧,是否言过其实?为何易中天:劝君免谈陈寅恪?
- 陈丹青评价于丹是个“神父”,于丹和易中天真是二三流学者吗
- 三国两晋南北朝|若派赵云去守荆州,能守住吗?易中天:三国将会变天
- 易中天祖屋:145间房子、3个足球场大,吃饭要敲磬
- 易中天谈晁盖宋江:历史上看水浒最透彻的还是伟人
- 三国两晋南北朝|我们只想让诸葛亮走下神坛, 易中天却把诸葛亮踢入了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