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力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利用——千年珐华今又兴】【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李建斌
“承唐三彩余韵,宋辽彩遗风,萌于金元,盛于明。珐华之美,美在釉色,其绿若翡翠、蓝赛水晶、紫若茄衣、黄如金箔……”仅是这简单的介绍,就让人心向往之。近两年来,在各类展会上,以珐华器为首的“山西三宝”几乎成了山西文化的代名词。其复杂的烧造工艺、华美绚丽的釉彩,让参观者驻足凝视,赞叹连连。
珐华属琉璃旁系,是金元时期山西晋东南地区琉璃工匠在实践中创造的一门装饰工艺,曾经有“晋地琉璃遍天下”一说。珐华虽出身于琉璃,但又不同于琉璃。珐华以陶为胎身,加“立粉堆彩”技艺在胎身表面堆出装饰,先入窑高温烧制,再填入彩料后低温烧成。珐华釉色突破了琉璃单调的黄、绿色,呈现出蓝、白、黄、绿、紫等更为丰富的色彩。在传承数百年后,珐华在清代中期断烧,制作工艺几近失传。
“每当看到祖上制作的精美珐华艺术品时,我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与陶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乔家胜退休前是晋城市阳城县国营陶瓷厂的厂长,退休后他来到女儿乔香平创办的陶瓷厂,专门开始整理挖掘珐华制作技艺。乔加胜翻开乔氏匠人谱说,乔氏工匠正是经历了从琉璃到珐华的技艺演变、升华过程,才使得制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现存于美、英等博物馆的珐华艺术品上,多有乔氏匠人的名字。
“儿时听到先辈们关于珐华瓷器的辉煌和传说,一直是藏在我心里的一个梦。”为了唤醒这门沉寂了数百年的制作工艺,乔加胜特意把祖传的那件珐华瓷器抱到厂里,在历史资料缺乏的情况下,琢磨起了陶瓷珐华的工艺流程、造型风格和文化元素。
2006年,乔加胜、乔香平父女挖掘整理出乔氏珐华的造型风格、工艺流程、装饰特点,终于让乔氏珐华这一传统手工艺重现于世。其间,他们的珐华制品,无论从做工还是釉彩,都一次比一次更加接近祖传品质。
如今,在乔氏珐华展示馆中,大到10余平方米的“五龙壁”,小到直径几厘米的盘盏,上百件精美的珐华艺术品熠熠生辉,让人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珐华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乔香平说:“乔氏珐华传统陶瓷手工技艺综合了造型、雕塑、绘画、色彩、制釉等工艺特点,正是多种艺术的创造性融合运用,成就了珐华之美,成就了珐华文化。”
“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乔香平介绍,现在,从父亲到自己,再到女儿乔琳,他们一家三代人同为乔氏珐华传统手工技代表性传承人。挖掘整理珐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他们一家人的追求,在原汁原味复原乔氏珐华造型风格与装饰特点的基础上,更要根据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在展现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加入时代元素和现代艺术创作理念,形成具有独创性和反映时代发展、时代主题的艺术作品,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在山西,像乔香平一家痴迷珐华的人还有许多。原来从事金银首饰加工的张勇勇无意中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件珐华器后大为动心。2008年,带着复原珐华工艺心愿的张勇勇,从北京回到家乡山西高平,和朋友一起开始到处搜寻资料,走访懂得相关技艺的老工匠,遍访国内外的博物馆探究珐华器形,筹备复烧珐华器。2016年,有同样追求的10多个年轻人组成团队,创建了晋城地区烧制琉璃成就最高的窑炉——朝元窑。
“每种釉色都经过几千次、上万次的调试。”张勇勇和他的团队已发展出近50种不同的珐华釉色系,并在传承古代珐华审美的基础上,独创了珐华彩釉艺术,以北方文化为底色,将粗犷、豪放、朴实的风格刻画在陶瓷之上,形成朝元窑独特的珐华文化,创作出一系列珐华文创产品。
“让沉睡的山西珐华器满血复活!”怀揣这样的目标,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阳泉市郊区三泉村的甄国民也在自己的家乡成功“复活”了珐华器。他在珐华器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创新的“彩色立线珐华陶器新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作品“牡丹富贵瓶”入选上海世博会山西馆。从专注研究、恢复技艺,到传承推广,甄国民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受甄国民的影响,他全家6口人都爱上了珐华器,参与到研制珐华器的工作中。
- 山西省白求恩医院心脏大毛细血管普外早已变成我国单独进行心脏大
- 对话非遗人:赫哲族传统服饰
- 非遗年画进社区 传统文化迎新年
- 凉州区永昌镇:非遗传承从培养“娃娃徒弟”开始
- 【非遗五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 【节目预告】让昆曲回归松江让非遗绽放光彩
- 向阳生长--陀乐乐团的非遗世界音乐之路
- 剪红纸,迎新春,天元中学举办非遗剪纸活动
- 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 操明花:传承非遗文化 唱响徽州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