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知己:刘禹锡与白居易


诗坛知己:刘禹锡与白居易
文章插图
刘禹锡晚年交往最密切的朋友就是白居易,因为他们二人后来一同住到了洛阳,并且二人还有着不少的倡和诗,比如白居易写过一首《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已经患了风痹之症,多年的患病让他意志消沉,使得这首诗有着一种消极的悲观情绪。刘禹锡收到这首诗后,感觉到白居易的意志消沉,于是就和了一首名叫《酬乐天咏老见示》的诗: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诗坛知己:刘禹锡与白居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其实身体也有病,他当时患有足疾和眼疾,但是此诗的格调与白居易不同。首先刘承认谁都不愿意老,因为年岁大了之后的确可怜,不但身体难受,形象憔悴,就连看书多了,眼睛都会不舒服。这几句话是说,刘赞同白在诗中所言人老之后生活是何等的不易。但在下半段,刘的话锋一转,说人岁数大了,虽然有那么多的不便,但是毕竟能够经历那么多的事,又认识那么多的人,这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这句话的潜台词应当是说:别看活到老了不容易,但多少人还没有运气能够活到老。接下来,刘在本诗的最后说出了至今还被后人不断引用的那个名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句诗为后世多有褒赞,比如明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中称:“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裴度)、香山(白居易)诸老,优游诗酒间,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公亦自有句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盖道其实也。”卞孝萱、卞敏在《刘禹锡评传》中评价该诗说:“刘禹锡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彩霞,情绪积极,格调高昂,有一种鼓舞人的力量。”并由此得出结论:“在唐人咏老的诗篇中,刘禹锡的这首诗在胸襟的开阔和感情的昂扬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诗坛知己:刘禹锡与白居易
文章插图
当年跟刘、白倡和者,还有不少的诗人,因为白居易的名气,使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诗人。某天,白居易请元稹、刘禹锡等到家中做客,白提议每人写一首诗,内容是关于南朝兴废之事。此事载于《鉴诫录》卷七:“长庆中,元微之、刘梦得、韦楚客同会白乐天之居,论南朝兴废之事。乐天曰:‘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时梦得方有郎署,元公已在翰林,刘骋其俊才,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遂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吾子先获其珠,所余鳞甲何用?’三公于是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刘诗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 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荒苑至今生茂草,古城依旧枕寒流。而今四海归王化,两岸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写的这首诗名叫《西塞山怀古》,他在那场诗会上,竟然一杯酒后,不加思索就一挥而就。白居易一看,跟其他三人说:刘梦得已经拔得了头筹,咱们仨还有什么可写的?而后白居易对这首诗吟叹不已。
而刘禹锡所作的《金陵五题》的第一首《石头城》,也同样让白居易赞叹不已,《珊瑚钩诗话》中说:“刘禹锡作《金陵》诗云:‘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当时号为绝唱。又六朝中《石头城》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白乐天读之曰:‘我知后人不复措笔矣。’其自矜云:‘余虽不及,然亦不孤乐天之赏耳。”由此可见,白居易绝对是刘禹锡在诗方面的知音。宋代的苏东坡也极其喜欢刘禹锡的这首诗,并且两次在自己的诗中化用本诗的诗句,而后有人说这是东坡抄袭,也有人说是东坡误用,叶梦得专门在《石林诗话》中替东坡辩护:“读古人诗多,意所喜处,诵忆之久,往往不觉误用为己语。……如苏子瞻‘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此非误用,直是取旧句纵横役使,莫彼我为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