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才调无伦的贾谊,身处治世,又逢明君,为何怀才不遇?( 二 )


文帝二年冬十月 , 文帝下诏令列侯之国 , 此事遭到列侯的强烈反对 , 不仅列侯没有回到封国 , 反而是文帝作出了许多让步 , 比如周勃复相、下诏罪己、取消卫将军屯军等 。但仅一年之后 , 文帝再次执行列侯之国令 , 并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周勃 , 强行解除周勃的丞相之位 , 让他回到封地 。终于使列侯之国政策得到很好地落实 。
文帝即位二十三年 , 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 , 什么都没有增加 。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 , 召来工匠一计算 , 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 , 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 , 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 , 对所宠爱的慎夫人 , 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 , 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 , 以此来表示俭朴 , 为天下人做出表率 。
文帝把农业确定为国家的根本 , 开辟籍田 , 亲自带头耕作;他同意“入粟拜爵” , 上交一定数量的粮食就可以授予爵位 , 亦可减轻所犯之罪;为鼓励农耕 , 他把农田租税降为三十税一 , 后来又干脆免除了租税 , 这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是绝无仅有的 , 直到2006年 , 新中国才免除了农业税 。
可以看出 , 对于贾谊主张的众建诸侯、列侯之国、简朴节约、重农抑商等 , 汉文帝都积极采纳 , 并付诸行动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贾谊并非怀才不遇 。班固就持这种观点 , 他在《汉书·贾谊传》中这样写道:“谊以夭年早终 , 虽不至公卿 , 未为不遇也 。”
二、汉文帝贬谪贾谊的深意
文帝贬谪贾谊 , 并非不识才、不惜才、不用才 , 只是他的良苦用心 , 不为贾谊洞察 , 也不被后人理解 。
(一)保护人才 。当初 , 汉文帝急于提拔新锐官员 , 一年之内将贾谊擢拔为秩二千石的太中大夫 , 而贾谊也急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 提出了许多旨在限制诸侯、强化皇权的策略 , 从而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孝文帝将贾谊贬谪长沙 , 当然有弃车保帅、平息众怒的考虑 , 但也有让其暂避风头、以保其身的意思 。
(二)历练人才 。贾谊的才华毋庸置疑 , 但他谋国不谋身(为了理想奋不顾身 , 从道德的角度 , 非常值得推崇 , 但就成就伟业而言 , 则有其局限) , 只考虑是否有利于国家 , 却不考虑这会为自己带来什么恶果;他更多考虑是否有利于长治久安 , 很少考虑会对当下造成什么影响 。而一流的政治家应该是弄潮儿 , 站立风口浪尖却不会为漩涡吞噬 。所以 , 贾谊是优秀的政论家 , 却不是合格的政治家 , 他还需要社会的历练 。
(三)储备人才 。宣室会谈之后 , 文帝调任他为梁王刘揖的太傅 。从表面看 , 贾谊并没有获得职务上的升迁 , 但背后的意义却非比寻常 。梁怀王刘揖是孝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 , 极有可能是太子的替补人 , 而贾谊极有可能是被作为未来丞相的侯选人对待的 。其实 , 汉初朝廷重臣基本上是功臣集团出身 , 随后不断启用法吏、儒士等出身的官员 , 贾谊这个兼采儒法所长的高才 , 不管未来是刘启继位 , 还是刘辑替补 , 完全有施展才能的空间 。
楚汉|才调无伦的贾谊,身处治世,又逢明君,为何怀才不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才有余而识不足
汉文帝十二年 , 公元前168年 , 贾谊因对梁怀王坠马而死深自歉疚 , 久久不能释怀 , 最终抑郁而亡 , 年仅三十三岁 。对他之死 , 我们深感痛惜 , 直呼天妒英才 。但作为后来人的我们 , 在哀悼贾谊的同时 , 也应该看到他性格的缺陷 。
(一)奋一人之力 。欲酬壮志 , 应先立身 。可贾谊一洛阳之少年 , 势单力孤 , 进入朝堂尚未结交志同道合之盟友 , 先把矛头对准朝廷重臣 。单枪匹马横冲直撞 , 碰得头破血流是必然之事 。所以时间不长 , 就遭到众大臣的联合控诉 , 不得不离开朝廷中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