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张充和的爱情启示:有独立感的婚姻,才能爱得更稠密

果真是大师,一语中的。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张家四姐妹的幸福婚姻,一直被世人所津津乐道,大姐张元和与昆曲名家顾传玠喜结连理,二姐张允和与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张兆和更是和大文豪沈从文上演了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张家四妹张充和,虽然她35岁时才遇到人生挚爱傅汉思,但这一生活得足够幸福与坦然。诚然,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
民国才女张充和的爱情启示:有独立感的婚姻,才能爱得更稠密
文章插图
▲青年张充和1情投意合是基础,志同道合是本质说到张充和的爱情婚姻,必然逃不过卞之琳,那个苦追20年,还是追不上张充和的痴情男子。早年,在读《断章》时,觉得真美,一时想不通为什么张充和面对如此炽热的情诗还能无动于衷,甚至觉得她不应该辜负这个痴情的诗人。后来才明白,这种在人生伴侣选择上的理智和清醒,才是张充和与众不同的地方。卞之琳虽然情诗写得格外撩人,但却有旧式诗人的木讷和沉默,不是张充和喜欢的feel。
民国才女张充和的爱情启示:有独立感的婚姻,才能爱得更稠密
文章插图
真爱值得等待,即便已是34岁的张充和,她依然用清亮的双眼追逐帅气的容颜,用笃定的真心迎接飘然而至的爱情,更用清醒的头脑来衡量两人的灵魂是否契合。有句话说:我见过千人千面,却只有你懂我的欲言又止,而我又喜欢你的落落大方。所以无论有多少人间殊色从身边拂过,我都不为所动,因为我只想等你这样一个契合的灵魂。在1947年时,张充和等到了。当时张充和为躲避战乱,住到北京三姐张兆和家里,而傅汉思在北大任教,结识了大文豪沈从文,经常来沈家串门。一来二去,就认识了还待字闺中的张充和,一个痴迷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泡下长大,两个频率相近的灵魂,一拍即合。傅汉思是个德国人,父亲是西方古典文学的教授,从小就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使得他身上有一种儒雅的学者风范。除此之外,他还是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对此研究颇深,特别是中国诗词中的乐府诗,他所翻译的《木兰辞》被美国迪斯尼公司的卡通片《花木兰》所采用。周有光曾说:“傅汉思研究中国汉代的赋,把汉赋翻译成英文,翻得好极了。”而张充和自小受传统文化濡染、六岁即能背诵四书五经,四五岁就开始研习书法,又在北大深造过,热爱中国传统戏曲并痴迷一生。两人的兴趣爱好出奇地一致,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感情。
民国才女张充和的爱情启示:有独立感的婚姻,才能爱得更稠密
文章插图
对傅汉思来说,最让他难以忘怀的见到张充和时,她就像昆旦一样,一身古意,言谈举止温婉如水。而对于张充和来说,最吸引她的是傅汉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以及他传播中国文化的志向。当然,最重要的是,傅汉思带有西方人固有的热情和直接,和她不喜欢拖泥带水的交友观非常符合。张充和说:“汉思这个人从来就没有什么复杂心思,为人诚信善良,是个谦谦君子,而且像小孩一样纯真,可敬、可亲又可爱,不但在中国学者专家中罕见,在美国文化人中也是少有的。”都说:情投意合是基础,志同道合是本质,婚姻能长久是因为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和目标。2婚姻中相互扶持,才能天长地久再美好的爱情也会有“阴影”和波折,张充和与傅汉思没有例外。后来,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当时国内战火纷飞,为了躲避战乱,婚礼结束后的一个月,他们就乘坐“戈登将军”号前往美国。异国他乡求生存,并不像在国内这般容易,即便是像张充和与傅汉思这样的高知人士,也屡屡碰壁。刚回到美国时,傅汉思虽然一身学问,但还是找不到一份正式的工作,只能做一些兼职工,这种兼职的状态,持续了长达10年之久。在这期间,两人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就连周末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工作的路上。最难的时候,张充和不得不卖出杨振声赠她的十块乾隆墨(康熙年间所制),得了一万块钱,方可维持生计。从诗情画意的名媛生活中一下跌入了鸡毛蒜皮的婚姻生活中,有落差是无可厚非,但令人惊讶的是,张充和半句抱怨都没有,而是把这些困境当成了生活的历练。当时,傅汉思想考取中文博士学位,但因为他已是罗曼语的博士,想转方向,是比较困难。为了让丈夫顺利考取中文博士学位,张充和跟他说:“你全心全意学习,其他事你不用担心了,我来解决。”白天她尽心尽力在图书馆工作,晚上化身家庭主妇,衣食起居亲力亲为,还考取驾照,学会开车,是傅汉思强大的家庭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