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港剔开阿来剧本,沿用《盗墓笔记》元素,打造《攀登者》视效


李仁港剔开阿来剧本,沿用《盗墓笔记》元素,打造《攀登者》视效
文章插图
左三为李仁港,摄影:文学私秘
李仁港执导《攀登者》时,对阿来的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甚至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改编。
我们很难作出公正、公平与科学的评定,究竟是阿来的原著精彩,而是现在李仁港导演的《攀登者》更具感染力。
毕竟,阿来的原著剧本没有拍摄成电影,我们看到的,完全是李仁港在阿来原作基础上的一次更侧重于视觉效果渲染的再加工。
如果按照阿来的原著拍摄的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作为小说家的阿来,在撰写剧本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影片的视觉效果。
李仁港剔开阿来剧本,沿用《盗墓笔记》元素,打造《攀登者》视效
文章插图
李仁港看上去很低调
我们粗略地看了一下阿来的剧本,实际上,他在剧本里,很多的表达都是无法拍摄成影像的:
李仁港剔开阿来剧本,沿用《盗墓笔记》元素,打造《攀登者》视效
文章插图
一是阿来在原著里写到了一个胆小怕事却无端指责登山队的“面罩人”。
这样的形象,只能出现一部黑色幽默题材的电影里,如果出现在《攀登者》里用这样一个“面罩人”来代表那个时代的瞎指挥,显然只能算是一个异数。后来阿来将这一角色支走了,换来了一个副政委,在剧本里也基本无所作为。现在电影里出现的那个政委的无所作为的形象,仍带有阿来的原有剧作的影子。
李仁港剔开阿来剧本,沿用《盗墓笔记》元素,打造《攀登者》视效
文章插图
二是阿来的原著中将徐缨设置成方五洲的妻子,而且阻止他登山而与他离婚。
在剧本里,徐缨的形象很俗套,不同意方五洲登山,直接选择了离婚,但她后来也参加了登山队,之后,她在剧本里与方五洲的关系一直不咸不淡,而且还因为见到方五洲与赵军医过从甚密,产生过情感上的妒意,电影里隐约出现了三角恋的倾向。这样的设置,显得过于平常,既无益于刻画人物,穿插在电影里更显得冗赘多余。
李仁港拍成的《攀登者》中,一直将徐缨与方五洲处理成未婚的状态,使两个人一直保持着一种情感上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情侣站位,显然要比阿来剧本中的夫妻之间“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不尴不尬的状态,来得更有新意,拍摄起来也有激情感,至少在《攀登者》里,当徐缨在重要的登山窗口期信息提供了可行性路径的时候,让方五洲惊喜交加,抱住了她,出现了影片里的唯一的一个吻,虽然对此情节有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至少给影片增添了几分波澜起伏,不然的话,按照原剧本提供的情节,仅仅是登山的流水账介绍,根本没有对人物的刻画,拍成电影将会味同嚼蜡,这样看来,电影里的处理方式,还是比较具有可视性的。
李仁港剔开阿来剧本,沿用《盗墓笔记》元素,打造《攀登者》视效
文章插图
三是李仁港在《攀登者》里加进了惊险的动作场面。
可以说,影片里的包括滑坠、雪崩、跌落冰缝的惊险场景,共计有七处,几乎每十七分钟就来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而在阿来的原著中,并没有这种惊险场面的设计。
《攀登者》里颇为感人的李国梁自断绳索在阿来的原作剧本中,仅仅是泛泛的交待,而在李仁港镜头的处理之下,颇为震撼动人,所以,李仁港为《攀登者》的影像出彩还是功不可没。
李仁港在《攀登者》里重新梳理了人物的情感线索,以较大的篇幅,强化了方五洲与徐缨的相识过程,其中还加进了苏联登山队师傅对中国队的影响,具有年代感的时代印痕,都要比阿来的剧本原著来得厚重,而电影版《攀登者》里对方五洲与徐缨箭在弦上的情感表现一直进行层层加码的累积,直到在珠峰顶上得到了一次总爆发,至少现在看来,李仁港化作视觉形象的《攀登者》给予电影注入了一个不断递增的情感链条,使得电影里的情感线与攀登线同步向上攀升,形成了电影里事业线与情感线的双高潮,让电影里达到了一个并驾齐驱的至高点,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