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您知道这个凿壁偷光的典故出自哪里吗?出自一本叫《西京杂记》的书。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一提起《杂记》,喜欢历史的朋友能想到《礼记·杂记》,爱好文学的文艺青年总能想到鲁迅先生所写的《杂记》。杂记这种题材,就是零碎而杂乱的笔记或者记录。“西京”说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在西边嘛,故称西京。这本《西京杂记》比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还不靠谱,是典型的是小说体的三无古籍——无作者、无佐证、无逻辑。它的作者有的说是刘歆,有的说是炼丹的那个葛伯虎(可不是唐伯虎哦,就是葛洪了),还有的是说是吴均(469年—520年)。千古一帝的唐太宗组织人马也没考证出具体是谁,就连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也在其《中国史学入门》一书中吐槽,书的作者是谁,没有定论,太难研究了(原话是:为研究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我却发现,凿壁偷光的事儿很艰难,漏洞百出,压根不符合逻辑啊。您想啊,匡衡他家世代为农,他的邻居家庭也不可能会好到哪里去。匡衡家里是很穷,但匡衡一家尤其是匡衡都很勤奋,勤奋的人也许会穷,但不至于穷得连灯都点不起。这就像现在,您再穷能穷到交不起电费吗?很显然可能性不高。再一个就是,跟他一墙之隔的邻居,难道就发现不了他凿洞的行为吗?一般来说,墙上有小洞,固然不太容易被发现。但是大晚上的,拿起凿子锤子,把那小洞凿成大洞,不会惊动到邻居吗?还有就是怎么才能保证造成大洞借光,而不会让墙出现塌陷的事呢?综合来看,这故事不过就是干了这碗儿汤。什么汤呢?心灵鸡汤。看来这位编书的古人,只想为大家和后人灌心灵鸡汤,只是技术含量有点低了。
1、范进式的匡衡。
学而优则仕。在学习的道路上,匡衡却不是一个学霸,他虽不像范进一样屡试不中,但也绝不像苏秦一样牛。苏秦发奋读书,椎骨一年,游说燕后文公(燕文侯)而成为相邦。继而周游五国,游说五君(五国王公),并最终成为六国相邦。匡衡在考公务员的道路上,也是屡试不第。西汉的“公务员考试”,或者说西汉的“科举考试”,是被称之为“射策”的。勤奋学习的匡衡,前前后后考了八回都是“不应令”、“不中策”,什么意思呢?就是落榜了。直到第九回,才考了个丙科。这不就是真实的范进吗?这不就是范进的2.0版吗?
西汉“射策”是分甲乙丙三等的,您可以理解为隋唐之后科举制度的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西汉三科分配的工作完全不一样,甲科出身的才俊是郎中,乙科出身才俊是太子舍人,丙科出身的才俊补充为文学掌故。文学掌故,大致可以理解为皇帝身边的历史顾问。匡衡的起点更低,他考上后只是担任了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看看,这可是典型的“书非借而不能读也”。虽然匡衡很拼,但他不是学霸。光“补考都”八回,大概也正是这样的“复读”式的磨练,他由量变上升到质变,他把“六经”的《诗经》学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深受汉宣帝的喜爱。
2、匡衡的春天。
汉宣帝治国霸道糅合王道,简单来说就是既要以德治国,也要依法治国。可汉元帝却推崇王道,也就是儒家。汉元帝继位后,有着张释之第二的于定国,由于关东连年灾害,他主动卷铺盖走人了。鲁国大儒前丞相韦贤的二公子韦玄成成为了丞相,韦玄成在儒学的造诣上比其父更胜一筹。
他很器重匡衡,因为匡衡就是一个典型的学术性官员,可谓“院士级”大儒。匡衡在《诗经》上研究很深,成为了当时的资深权威人士,不仅受到儒生们的追捧,更受到了班婕妤的老公公汉元帝的器重。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戴宗跑得快,全凭甲马带!那么这个宝贝到底是怎能来的?
- 罗素:对平庸的崇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恶之一
- 这个猪八戒是史上颜值最高的,竟然那么的帅,你绝对没见过!
- 李进朗诵《这个人》
- 猪八戒俗名为啥叫做猪刚鬣这个名字是谁给他起的
- 来这个博物馆,看海里的百合花
- 这个女人不一般:离婚后获得新生,变身银行副总裁
- 观点太反人性,这个组织,一直被官府严打,但它熬死了5个朝代
-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而不选择自己当皇帝?看完这个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