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汉字简化是大势,简化汉字只能减不能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中原之后,就立即开始了“书同文”的变革,将当时存在于各地超过20种不同的汉字统一成为了“秦篆”(即“小篆”),让整个中华文化因汉字而统一而认同而团结。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汉字简化是大势,简化汉字只能减不能增
文章插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也开始对汉字进行了变革,一个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个就是将当时使用的繁体字、异形字进行统一简化成为简体字。而负责这一工作的,就是有着“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周有光教授。
周有光出生于1906年,早年时学习的就是古文古音,但随着新思想的出现,白话文越来越受人推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周有光自然对白话文也相当青睐。因此,在他还在读经济学的时候,他就开始研究白话文了。
1954年的时候,早年就对白话文十分有研究的周有光被邀请进入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中,他开始专心研究起汉语拼音以及汉字简化的工作。并且扬言:汉字简化是大势所趋,简化汉字只能减不能增!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汉字简化是大势,简化汉字只能减不能增
文章插图
而当时汉字的简化工作事实上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直到现在还有人常常计较,什么“親不见,愛无心,産不生,導失道”还常常出现在一部分人的口中。
同样的,大多数支持汉字简化的人们其实也可以一次反唇相讥,汉字简化后,“党(黨)内无黑,虽丑(醜)无鬼,穷(窮)不卑躬,车(車)不行田”等等。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汉字简化是大势,简化汉字只能减不能增
文章插图
从客观角度看来,汉字的简化绝对是利大于弊的。在汉字简化之前,在中国流传的除了基本的繁体字之外,还有许多异形字,这些字大多都十分复杂,不仅严重缺乏实用性,而且会阻碍普通人的学习,致使教育始终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汉字的简化工作是少数在位者进行的罔顾民生的一种改革,但事实上,简体字恰恰是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诉求而诞生的。
古时候的繁体字和异形字十分复杂,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完全掌握,对于家境一般的普通人而言,根本没有能力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去掌握如此多而复杂的汉字,致使普通百姓失去了上升通道。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汉字简化是大势,简化汉字只能减不能增
文章插图
于是,早在18世纪时,在民间就出现了由一些百姓自发写出的汉字的简化体,在一定区域内成为了共识并且流通。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更是直接赋予了简体字合法的地位,为汉字简化的大势更加了一把力。
因此,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无数爱国文人都已经开始号召使用白话文和简体字,包括鲁迅、闻一多、徐志摩、章太炎等等著名人士都主张使用简体,在人民百姓之中更是有着很高的呼声。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汉字简化是大势,简化汉字只能减不能增
文章插图
也正是在这样的民意之下,我国之后才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汉字简化工作,因此,简体字根本不是一部分人以为的“专权”的产物,而是当时所有人民百姓都期望实现的一种美好愿景。
而周有光就担当了这项重任。在1958年的时候,他就提出了非常详尽的汉语拼音方案,并且在当年的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汉语拼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东方语系与西方语系通过拼音连接在了一起,让汉字能够更加直接走上国际舞台,同时也更加容易被百姓们接受并学习,让汉字基础教育成为了所有人都能够轻易掌握的知识门类。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汉字简化是大势,简化汉字只能减不能增
文章插图
因为汉语拼音与简化汉字极具科学性,既能保留传统汉字的魅力,又能与国际接轨,因此在1982年时,汉语拼音方案和简体汉字方案成为了全世界公认的汉语拼写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