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湾大剧院,漂浮在太湖之畔的“音乐飘带”( 二 )


文章插图
主体颜色为红色和黄色
苏州湾大剧院,漂浮在太湖之畔的“音乐飘带”
文章插图
大剧院的入口。
包赞巴克很在意光线的利用。尤其是日落时分,太湖之滨的天空与湖光交相辉映,十分美丽。阳光穿过连续的竖向柱子摄入大厅,形成波纹,会让你产生迷惑:这到底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同时,二楼黄色建筑的最上方也设计了一排长方形的开敞窗户,满足了楼上餐厅的观景功能,可以欣赏到完整的太湖美景。
苏州湾大剧院,漂浮在太湖之畔的“音乐飘带”
文章插图
面向太湖的一侧是大片玻璃幕墙,幕墙外还布满了钢结构的“竹林”。
苏州湾大剧院,漂浮在太湖之畔的“音乐飘带”
文章插图
阳光穿过连续的竖向柱子摄入大厅。
层层叠叠的“花瓣”坐席作为剧院综合体,大剧院的观众厅设计非常重要,需要满足多种不同的功能。
包赞巴克延续了自己在上海上音歌剧院作品中的设计理念:让所有的观众能尽可能地接近舞台,参与到整个演出过程。
苏州湾大剧院,漂浮在太湖之畔的“音乐飘带”
文章插图
苏州湾大剧院的歌剧厅采用了非对称设计。
因此与传统剧院工整排列的观众席不同,这次苏州湾大剧院的歌剧厅采用了非对称设计,观众席仿佛层层叠叠、盘旋而上的“花瓣”,被剧院内壁片片绿叶状的声学装饰与机械反声天花重重包裹,甚至每一片“花瓣”上的座位都是独一无二的,给观众天然的沉浸式体验。
苏州湾大剧院,漂浮在太湖之畔的“音乐飘带”
文章插图
观众席仿佛层层叠叠、盘旋而上的“花瓣”。
苏州湾大剧院,漂浮在太湖之畔的“音乐飘带”
文章插图
每一片“花瓣”上的座位都是独一无二的。
参与声学设计的是包赞巴克的“老伙伴”,著名声学专家徐亚英。很巧的是,今年80多岁高龄的徐亚英大师祖籍正是苏州。包赞巴克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就开始一起工作了,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声学专家,乐于接受挑战且追求极致。他确保了我们合作项目的声学效果,除了苏州大剧院,还有上音歌剧院、卡萨布兰卡大剧院、卢森堡爱乐音乐厅,我们都在一起紧密合作。”
在苏州湾大剧院的设计中,徐亚英对剧场每一个角落的听感都进行了细致的调校。顶部设置了国内剧院最大升降幅度的机械反声天花,可拆装的舞台反射罩还可以改变体积和混响,在同一个空间中实现所有演出类型所需的声学环境,包括满足交响乐声音浑厚的效果追求,和人声表演对声音清晰度的要求。
苏州湾大剧院,漂浮在太湖之畔的“音乐飘带”
文章插图
顶部设置了国内剧院最大升降幅度的机械反声天花。
值得一提的是,在舞台乐池的两侧,特别设置了灵活可变的中国戏曲乐队席,为京剧、昆曲等戏曲演出提供特别的乐队伴奏场地。苏州湾大剧院的戏剧厅采用了当今最流行的“黑匣子多功能剧场”设计,可根据演出类型调整舞台和坐席空间比例,最大可承载600人。戏剧厅外另有圆形的艺文空间则为各类小型的展演活动提供了一片天地,高自由度的舞台呈现表演的无限可能。
苏州湾大剧院,漂浮在太湖之畔的“音乐飘带”
文章插图
苏州湾大剧院的戏剧厅采用了“黑匣子多功能剧场”设计。
苏州湾大剧院,漂浮在太湖之畔的“音乐飘带”
文章插图
艺文空间,可以作为特别活动的演展空间
据包赞巴克介绍,戏剧厅的空间设计更多是来自苏州当地的灵感。“老伙伴”徐亚英带包赞巴克参观过很多苏州当地的剧院,因此除功能性外,在风格设计上参照了很多中式的形式。一座多功能的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