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烟发源地,来自明代月港的石码

引子:漳南有一小城,名曰石码,与闽南“拼”劲弥漫的工业小镇不同,石码的生活是惬意闲散的。与之相匹配的,则是石码人对吃的讲究和热衷,初识石码,也是从地道闽南小吃五香开始。然而,历史上真正的石码,却不是如此,大概只有那支来自石码的烟,才能还原石码本来的样子。
中国香烟发源地,来自明代月港的石码
文章插图
石码古城一、来自漳州的“醺”一包烟丝,一支大烟杆,在清朝已然是各城邑达官贵人的标配,就像铁齿铜牙纪晓岚所演绎的那般。这种带有酸腐味道的配置,并非大清的独有,而是从明朝继承而来的阔气消遣,甚至,还与福建舶来品息息相关。烟草,中国古已有之,只是近现代风行的卷烟、烟丝、烟草却与之截然不同,明清以来,寻常百姓吸食的烟草已不是中国传统流传的样子,它原本是南美洲的神秘物种,美洲土著用之于祭祀或当做药物,大体上有些仪式感。当西班牙人占有美洲时,他们对于烟草颇有好感,好事者甚至也染上了烟瘾,于是他们将烟草种子带回欧洲及其海外的殖民地。大约在明隆庆年间,西班牙人占据了马尼拉,开始以之为基地和漳州月港商人做起了跨海的贸易,月港商人向来拥有开阔的视野,对新世界也充满着好奇,大致在明万历中期,月港商人从西班牙人手中学会了吸烟,并辗转将烟草种子带回了漳州,从此,烟草以漳州为原点,迅速风靡全国。
中国香烟发源地,来自明代月港的石码
文章插图
月港月溪明万历至崇祯年间的莆田人姚旅在其所著的《露书》中较早地描述了烟草的名与实,“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淡巴菰,今莆中亦有之,俗曰金丝醺,叶如荔枝,捣汁可毒头虱,根做醺。”烟草,西班牙人称之为Tabacco,漳州人将之音译为“淡巴菰”,当淡巴菰在漳州流传后,民间则将之意译为“醺”。“醺”在字义上代表酒醉,古人最早也将烟比喻为干酒,以其能上瘾、上头与酒相似,而以酒的各类形容词、名词用在烟上。事实上,“醺”是闽南语的用字,时至今日,闽南人仍称烟为“醺”,其应用之初应是指代抽烟时烟气缭绕熏人的状态,故而有的文献也称之为“薰”,盖借字反映闽南语的发音而已。二、淡巴菰的风行与源地混乱关于烟草最早流入中国的地点和时间,其实是有些许争议的。吴晗认为,烟草进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三,一为从越南传入广东,二为从菲律宾传入闽粤,三为从日本或朝鲜传入东北,这三个方向在烟草传播历史上应都是存在的,毕竟中国幅员太广,各区域与外界的联系又都彼此独立。
中国香烟发源地,来自明代月港的石码
文章插图
月港街区但考虑到烟草从美洲发源,到最终扩散,所经历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章可循,若按图索骥应是不太困难的。明隆庆五年(1571年),西班牙人入侵马尼拉,此后,马尼拉正式成为东西海上贸易的中继站,此时其东方的始发港便是正当风头的月港,据乾隆《海澄县志》载,“万历三十一年 (1603年),吕宋杀华人在其国者二万五千,澄人十之八”。因此可以推断,烟草输入闽粤的窗口,应该就是月港,这也是明代关于烟草各类记载中频繁写到“源自漳州”的依据。至于为何,到了清代,大部分人臆测烟草来自日本,可能是受到文献记载歧义及烟草风行区域变化的影响。康熙《海澄县志》载,“淡巴菰,种出东洋,俗名烟,今为北边所重,其种流入江西湖广,推漳其最”。在明代,海外分东西洋,以文莱为界,其东称东洋,其西称西洋,吕宋是当时东洋的中心也是主要交往对象,但到了清代后,日本则后来居上,成了东洋的代名词,因此清代人将明末清初文献中的“东洋”理解为日本,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