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苏轼,总能被他逗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位书、画、诗、词、散文样样精通的大才子,就像生活在我身边的一个吃货朋友,他的存在让我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文章插图
长大后再读苏轼,却总能读到豁达的词句中藏着的万千无奈。有的人每天乐呵呵的,是因为他没有尝过人间至苦,不知何为辛酸。但苏轼不是这种人,他是一个受尽生活的苦楚后,仍对这起起落落的人生抱以微笑的智者。唯有这种人写出的文字,才是够有分量的。
苏轼有一首很孤独的词,想来爱好诗词的你们应该都是听说过的,这就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我们来看全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文章插图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备受后世推崇的词中名篇。对于这首词后世有多种解读,有人认为这语单纯写的就是自己在朝中的不得志,是为己而鸣。也有人认为,此诗是为一位女子所作。不管到底是为何而写,词人的孤独都是不言而喻的。
论意境的烘托,这首词算是神品。词的上片缺月、梧桐、孤雁,一起构成了一幅凄美的夜景图;下片中,从细节上描写孤雁的动作,将自己与孤雁融为一体,句句一语双关,是写孤雁也是写月下的人。
文章插图
对这首词,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最后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一句历来为后世所称道,惊艳了900多年。翻译成白话文,它的意思是:孤雁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最后宁愿在沙洲上守着自己的清冷孤寂。这里的“拣”是挑选的意思。本来是很惊艳的落笔,但却有不识货的觉得有语病,这是为何?
宋代有位文人,名叫王楙,他写了一本《野客丛书》,对苏轼这首词作了如此这番评价:
【苏轼很孤独的词,最后一句惊艳900多年,却有不识货的觉得有语病】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
文章插图
这番评价提到的是隋朝文人写的孤雁诗,王楙认为孤雁的生活习性应该是晚上栖息于寒枝上,早上飞到空井旁,这才是此鸟正常的生活习性。文坛一直有良禽择木而栖的说法,说的也是好鸟是会自己选枝桠的。苏轼却偏说这孤雁明明看见了那么多寒枝,却守着寂寞沙洲冷,显然与实情不符。因此,他认为这话有语病。
初看上去,王楙这话确实有点儿道理,在苏轼之前的很多诗词里,都写了鸟择木的事,如杜甫的“择木知幽鸟”。可是这样,就能认为苏轼这是瞎写,是有语病吗?显然这是不对的。
文章插图
以实物、实景、实理去品读古诗词,这本来就犯了忌讳。诗词中很多意境都是虚写,苏轼可能只是在沙洲上看见一只孤雁,所以将它赋予了人的高洁之气,便说它是在“拣尽寒枝”后宁可守在此沙洲上,这是词人由眼前之景做的联想。甚至极有可能,苏轼根本就没有看见孤雁在沙洲上的情形,这一切都是他的想象,目的就是为了烘托自己不愿同流的清高。所以,看似是在写孤雁,其实写的是人。
如果赏析古诗词时,想的都是文中的事物是否合理,那就太没意思了。诗词不是科学,它重在写意抒情,不明白这一点,是理解不了诗词之美的。大家说对不对?欢迎讨论。
- 朋友犯了错误,苏轼便作词调侃,对方不生气,倒还成了一段佳话!
- 他是天界大神,与太上老君齐名,为何最后却沦落到给雷音寺看大门
- 封神榜三位圣人的实力那个最强,为什么元始天尊成为最后的赢家?
- 六大国家一级国宝文物,最后一件确实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铁证
- 六大国宝级文物中的国宝,最后一件绝对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
- 此人被誉为中国纸币之父,成名之后疯狂娶妻,众妻到最后仍是处子
- 林徽因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人生有一种愉悦叫享受孤独
- 这首苏轼的诗全文很少人知道, 第一句却是千古名句, 红遍大江南北!
- 苏轼和司马光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反对王安石变法
- 他是花荣之子,宋江死后,他绝处逢生,最后成功逆袭当上泰国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