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读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十年驱驰海色寒,
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明朝戚继光《望阙台》
秋日读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秋日读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文章插图
初衣解诗: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能够猜出作者的年龄吗?至少我当时的直觉,这个人一定在40~60岁之间。因为气息如此的沉定老健。
十年驰骋在海上,海水波光粼粼,海色深寒。
我作为一个孤臣,在此登高,北望京城。
这秋天的繁霜,都是我心头的血。
它们向北方的层层山峦洒去,化作了山上一片片秋叶红啊!
我的直觉是一个老将军的心情,慷慨沉郁,誓死报国。
但是等我检索资料,我才发现,其实年青的人也有如此的密度。
秋日读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文章插图
这首诗是历史上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他35岁的时候所做。34岁,白居易正式进入公务员的岗位,还是小白一枚,34岁,李白还没有成名,正悠闲地晃荡在名山大川,34岁,我相信杜甫倒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过他那个时候,还没有遭遇安史之乱,杜甫沉郁的诗风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形成的,34岁南宋的辛弃疾会写豪迈慷慨的诗词,但是没有他上战场的机会。
古往今来,将军的留诗很少,34岁的戚继光,却已经在抗倭战场经历十年。当然在这10年的主场,他用兵奇策,打得倭寇稀里哗啦。这个稀里哗啦并非是指倭寇不堪一击,否则也不会用10年之久。王师所向,戚家军勇武练兵,在海疆保家卫国,历经苦战。
34岁的戚继光时任福建总督,在福建的福清县的海口城的山上,他建了一座高台。这座高台是否可以望到海,我现在并不知道。但是我相信戚继光站在这个高台上,他相信他的背后是一片海,他的目光越过丛林浸染的千峰,所向的是北方的京城。
秋日读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文章插图
这是一个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杰出人物。16岁的时候他就继承祖上的职位成为了登州卫指挥佥事,这是一个世袭的职务,得知于他的祖上跟随朱元璋奋勇杀敌死在战场,戚家的子孙因此拥有了世袭罔替的官职。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在明朝很多世袭的官职,它们的官二代官三代,官四代,一代不如一代。所谓世袭,不过是拿着朝廷的俸禄,啃着祖上的荫封。
但是戚继光却不一样,明朝到了嘉靖年间,士兵的战斗力已经非常的弱了,这些老兵油子,平常药物阳痿一下还是可以的,真正遇到海盗一样凶残的倭寇,就毫无战斗力。戚继光看出了问题所在。他在实战中遭遇过失败,也总结了很多经验,这经验,浓缩到最后,就是在27岁的时候,他训练了一支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
“十年驱驰海色寒”,这个中间的密度就在这里。这不是文人的望风吟月,风花雪月,这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沉淀出来的厚重。有过失败,总结过经验,将兵士锻炼成一支战无不胜的戚家军,直面战场的刀与血,这是凝重的将军之笔。
秋日读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文章插图
“孤臣于此望宸銮”,这是爱国之心,在中国古代,京城和皇帝的宝座就代表着国家的运行,效忠于皇帝,就是效忠于国家。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18岁的时候看到沿海百姓被倭寇劫掠的残象,曾经发出了一句誓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那么他一旦掌握了权力,实践的也就是这样的誓言。戚继光背后是认为是一个军事天才,但是我更认为他是在历次的战争和磨砺当中,迅速的成长,其中呕心沥血的,就是他的鸳鸯阵和车营。这是一个非常讲求配合的进攻防守兼有的战术,而步兵排阵,训练行之有效的兵勇,在每次战争中总结经验,其中饱含了像秋霜一样不尽的心血。那心血最终化成了守护和平和家园的枫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