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鲁迅,同窗几载却只字不提:层次越高的人,心性越纯真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思想境界越高的人,心性越纯真。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可以说真正实现了“千里传音”,“车马慢”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社会大众却在群体狂欢中叫嚣着孤独。
生活在传讯发达的时代,不可避免的,情感交替的节奏也随之加快,能拥有很多朋友,却未必能拥有真正的朋友。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几载却只字不提:层次越高的人,心性越纯真
文章插图
君子之交,不在于联系得是否频繁,而是相处良久也可远看欣赏互不打扰。
正如陈寅恪与鲁迅,同窗几载,却只字不提。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两个不认识的人,中间只隔着三个人
陈寅恪曾被北大校长傅斯年称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是不可多得的国学大师,他治学严谨、博学多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推进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鲁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民族英雄,他以笔为武器、为号角,唤醒中华民族的战斗灵魂,团结人们一致抗敌!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几载却只字不提:层次越高的人,心性越纯真
文章插图
一个是缄默不语、专注治学的大师,一个是锋芒毕露、性格乖戾的战斗英雄,他们之间渊源,是民国文人中一种奇妙的存在,是真正淡雅如菊的君子之交。
二人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租住同一个公寓整整两年,既是同窗,也是室友;除此之外,鲁迅留日和在教育部任职期间,与陈寅恪的哥哥陈衡恪都是关系甚密的同事。
如此看来,二人渊源不浅。但在两位文人的日记和公开的文章中,并无更多二人交往的记载,只有在鲁迅的日记中,才鲜少的提过几笔交往细节。
在后人眼中,陈寅恪与鲁迅是毫无关联的两个才子。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两个不认识的人中间只隔着三个人”,看似毫无关联的人,背后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时代的厚赠,也是缘分的玄机。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几载却只字不提:层次越高的人,心性越纯真
文章插图
二、鲁迅、陈寅恪的年龄之差,形成了“淡如水”的友情
陈寅恪与鲁迅“淡如水”的交情,也是有因可查的。
二人初见是在前往日本留学的船上,那年鲁迅21岁,以官费留学生的身份从南京前往日本留学,在船上与陈衡恪、陈寅恪兄弟相识。那年,陈寅恪仅12岁。
陈衡恪与鲁迅年纪相仿,自然共同话语就比较多。在鲁迅眼中,陈衡恪是自己的至交,他的弟弟也是自己的弟弟,是哥哥与弟弟的关系。
这样的年龄差距,造成了二人在对社会关系的见解、当局的观念看法、思想上的追求都截然不同,这也就决定了鲁迅不会与陈寅恪存在过深的交谈。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几载却只字不提:层次越高的人,心性越纯真
文章插图
后来,陈寅恪因脚疾归国,再见面时陈寅恪已经成年。
只是此时,二人已经自成一派,性格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陈寅恪行事内敛、孤僻,不喜欢交际和批判,乐于在自己的世界里潜心研究国学;而鲁迅归国不久后即参与到政治运动与革命浪潮中,在社会上掀起层层浪涌。
两人还没来得及见面,陈寅恪就离开了中国,前往美国继续深造,从此便断了与鲁迅的联系。
二人的年龄之差,使他们的友情不存在共同的“风华正茂”,但也成就了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几载却只字不提:层次越高的人,心性越纯真
文章插图
三、思想境界越高的人,心性越纯真
要探讨其鲁迅、陈寅恪的渊源,还有两个人不得不提,正是二人的妻子——许广平、唐筼。
唐筼是晚晴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与陈寅恪结婚后执教于北京女高师。
不得不说缘分真的很奇妙,唐筼在北京执教时,许广平是她的学生。后来陈寅恪夫妻南下,许广平还特地去探望唐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