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蜀汉的灭亡,诸葛亮要负多大的责任( 四 )


一、诸葛亮的人才观妨碍了蜀汉后备人才的成长
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 他的身上有着高尚的道德和超人的智慧 , 但是他的缺点是太过谨慎了 , 对别人不信任 。做为一名国家实际上的执政者 , 他很少有相信的人 , 总是对部下办事不放心 , 尽量“事必亲躬” , 没有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 , 结果自己死后 , 蜀汉便陷入了人才荒 。
相比诸葛亮 , 刘备在招揽和培养人才方面就要成熟得多 。刘备手下的人才 , 几乎都是他自己招揽来的 , 从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士 , 到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大将 , 都是他思贤若渴 , 诚心待人所得 。刘备也正是靠着这些文臣武将 , 慢慢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
而诸葛亮掌权之后 , 事无巨细 , 都是靠自己一个人专断 。这种工作狂式的执政方法 , 不但拖跨了自己的身体 , 也耽误了蜀汉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 。要知道实践出真知 , 一个人才如果得不到锻炼 , 也很难成长 。
如果说诸葛亮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堪大用 , 那么我们也没看到诸葛亮四处求贤的记载 。而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 , 都知道延揽四方英才 , 所以蜀汉的人才断层 , 诸葛亮要负一定的责任 。
二、外结孙权政策执行不到位
蜀汉立国之基 , 在于两件事 。一是跨有荆州和益州之地 , 二是与孙权结成战略同盟 。但是蜀汉在事关生死的战略决策的执行上 , 犯了很大的错误 。
荆州乃四战之地 , 不但对蜀汉意义重大 , 对东吴的长江防线防守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东吴自赤壁之战后 , 一直没有舍弃对荆州的觊觎之心 。而蜀汉的荆州守将关羽却盲目自大 , 发动襄樊战争 。虽然取得了局部战役的胜利 , 但被东吴抄了老窝 , 关羽不但丢了荆州 , 也丢了性命 。
荆州一失 , 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的战略计划已无法实现 , 更为严重的是刘备气急攻
心 , 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 , 发动对东吴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后果是蜀汉大败 , 不但失去了数万精锐部队 , 刘备也病死在半路 。
当然 , 荆州的丢失 , 不能怪诸葛亮 。但是蜀汉丢了荆州之后 , 已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本钱 , 之后任凭诸葛亮如何雄才大略 , 也只能对魏发动局部战争 , 没有办法双管齐下 , 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了 。
三、六出祁山 , 加快灭亡
荆州丢失 , 诸葛亮要做的是面对现实 , 经营好益州和汉中 , 以等时机 。如果蜀汉坚持这种方针 , 也许能支撑得更久一些 。
令人不解的是 , 诸葛亮本人在隆中对时 , 说过要“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 , 可是他在平定南方之后 , 并没有向西发展 , 也没有“待天下有变” , 而是急不可待的挥师向曹魏进攻 。诸葛亮的理由是“坐而待之 , 孰若伐之?”这种策略真的对吗?
诸葛亮的六出祁山 , 和姜维的九伐中原 , 基本上都是蜀汉率先挑起的战争 。当时魏国的主要精力并不在蜀汉身上 , 而是在江东的孙吴政权身上 。如果诸葛亮能冷静一点 , 乘魏吴大战之机 , 埋头于国内发展 , 或者做好“西和诸戎”的外交工作 , 为蜀汉争取到强大的后援 , 是不是比一味进攻要好一点呢?
史书上说诸葛亮“治戎为长 , 奇谋为短 , 理民之干 , 优于将略” , 他制定的军事方针是否全部正确 , 有着很大的争议 。其实当时天下形势并不稳定 , 蜀汉是有很多“天下有变”的机会的 , 如果是在合适的时机发动北伐 , 会不会效果更好?
当然 , 历史不能假设 , 我们也无法重置历史 , 让诸葛亮再来一遍 。我们只能说蜀汉的灭亡 , 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 这种谁该负责的讨论 , 也不过是为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