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先说说两个名人的故事。一个是伊尹,商初重臣,原名伊挚,出生低微但乐尧舜之道,厨艺精湛,为实现抱负自愿做有莘王家中的厨子。他将烹饪之道与治国理政结合起来,老子《道德经》中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估计说的就是他吧?但有莘国小,国君也没啥理想,他颇有些失望。求贤若渴的商汤王听说了伊挚这个人后,非常想要他,于是三番五次送重礼给有莘王,锲而不舍。但有莘王舍不得,因为伊挚做菜好吃呀。商汤没办法,只好曲线救国,娶了有莘王的女儿为妃,如此煞费周章地操作一番,伊挚终于作为陪嫁奴隶来到了商汤王身边。
文章插图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伊挚算得上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商汤有了他后开始展露鳌角。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打败夏桀,建立了商朝,汤以其为相,称为伊尹(尹是官名,意思为正)。伊尹前后辅佐三代帝王,为商初的繁荣建立了不朽功勋。自汤至太甲,都尊其为师,不敢怠慢,更不敢随意召唤。伊尹对汤的孙子太甲也尽心尽力,操碎了心,因太甲早年荒唐不听话,便将他放到桐宫反思三年,日日跟他说汤当年多不容易,三年里与其他臣子共同执政保持稳定,史称“共和执政”。后来太甲懂事了就赶紧归政于他,太甲也成为了明君。
文章插图
再说说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官宦子弟,父亲任过齐国大夫,但后来家道中衰贫困不已,于是他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但也失败了。管仲在社会上闯荡,见多识广,为人灵活,当兵时有临阵脱逃的经历,想当官又几次没成功,但他的管理才能却日渐展露,常人难以企及。管仲的故事比较传奇,齐僖公死后国内动荡,管仲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政治投资吧算是,可惜又失败),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逃跑,后来局势稳定了,两位公子谁先回国谁就是国君。为了公子纠,管仲去射杀小白,一箭射中心口(准头不错)。未料到小白只是诈死,比公子纠还早三天回国当了齐王,即齐桓公。鲁国迫于压力杀死公子纠,并交出管仲和召忽。
文章插图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管理人才,欲以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这人,是真是以国为重,大公无私,他对齐桓公说自己才干不如管仲,齐国要称霸的话,就必须以管仲为相。齐桓公也是明智的国君,思来想去,将一箭之仇抛诸脑后,择吉日隆重地亲自去迎接管仲,以表示对他的重视和信任。君臣畅谈三日三夜后,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管仲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还是农业、用人等各方面均才能出众,最终助齐桓公登上霸主之位。齐桓公几乎事事请教于他,少数未听从管仲意见的事情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后来也更加信任管仲。
文章插图
商汤之于伊尹,齐桓公之于管仲,均是信任有加,尊重有加,礼遇有加。他们能成就大事业,也正是因为有识人之明,有容人之量,远见卓识,格局宏观。商汤不在乎伊挚的奴隶身份,可以为他委曲求全,送重礼,娶有莘国王女儿,以其为师;齐桓公更是不计前嫌,心胸宽广,大胆启用管仲,事事支持,竭尽全力。孟子说:“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可见用对人才对国家和国君多么重要。笔者也无比敬佩鲍叔牙,所谓朋友和知音便是如此吧,即算曾为政敌,也不因此否定对方才干。如果齐桓公小器一点,鲍叔牙自私一点,估计历史上也没管仲什么事,齐桓公能否坐上霸主位置这事也很悬了。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成语故事:牛角挂书
- 故事:散文《第一次步行下乡》陈久平
- 布金买地的故事,戒痴和戒尘改变,执著防碍修行
- 故事:金老爷万般无奈之下,苏无名出手擒盗,一举成名
- 李白为什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梁思成的二婚妻子:学术成就上比不过林徽因,那就编故事抹黑她
- 今天,我们想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 经典且回忆歌曲《最佳损友》+《漂洋过海来看你》创作背后的故事
- 【关爱未成年人】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举行讲故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