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大河中流动的大城塑造史( 二 )


泰晤士河也是伦敦所有交通都贯穿的一条要道——这不仅是对划着小圆舟的渔民和来自西班牙及低地国家的商人们而言,也是对将泰晤士河作为往返伦敦最方便的一条通道的普通市民而言。他们当然会从河北岸穿到河南岸,尤其在伦敦桥繁忙而拥挤的时候;但他们也会沿着河北岸坐船抵达河边各“台阶”处,在那里上岸继续自己的旅程。城里的街道狭窄而危险,人们通常认为走水路更安全也更便捷。河上的各种小船、豪华游船、短途驳船、顶篷船和渡轮,在外国人看来,可以产生永不枯竭的兴趣。还有数百名船工划着船,等着被雇佣,河水随着他们划桨的动作而不停荡漾。有很多时候,船太多了,大家都动不了,就发生了被称作“交通堵塞”的情况。
这就是以拥挤的码头与繁忙的水岸而为大家所知,甚至为之喝彩的泰晤士河。伦敦市民集中居住在河两岸是完全不令人吃惊的,因为直到十六世纪,大部分伦敦人还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泰晤士河来谋生的。据说从远处看,泰晤士河就像是一片由桅杆组成的森林。据估计,任何时候河上的船只数量都在2000艘左右,另外还有3000名左右船工。从十六世纪中期的一张地图来看,“河岸阶梯”处——也就是上岸口——被描绘成充满了各种引人注目、肆无忌惮的举止与行为的地方。这是绘图者强调河的重要性的一种方式。
泰晤士河为伦敦带来已知世界的各种货物,包括香料、皮草和酒。这边来了威尼斯的大木船,带着来自君士坦丁堡和大马士革的货物,随之而来的还有装满了低地国家的皮毛和木料的三桅船。然而河上也有运载着干草与燃料的大型平底船,没有它们,伦敦就无法活下去。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市议员被告知玛丽女王对伦敦城感到非常恼火,想要把议会和法庭搬到其他地方去。议员问道:“她的意思是让泰晤士河也改道不经过伦敦?”当被告知女王做不到这一点以后,他回答说:“那么凭着上帝的荣耀,我们在伦敦就很好了,不管末了以及议会会怎样 。”
泰晤士,大河中流动的大城塑造史
文章插图
洗礼。斯坦利·斯宾塞真正所描绘的对象永远是泰晤士河在他生于斯死于斯的村庄库克汉姆旁流过。泰晤士河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伊甸园的象征,就像那些流过这个世界的最初的河流。
这是英国第一批探险者航行出发的河流。1553年,休·威洛比(英国早期北极圈探险者,1553 年率领三只船向北极圈出发探险,途中遇到风暴两只船的船员全部遇难。)和理查德·钱塞勒(威洛比冒险之旅的主领航员,成功进入白海抵达阿尔汉格尔斯克,与俄罗斯北部港口开辟了持续了300 年的贸易活动。他本人在返回伦敦过程中遇难。)从德特福德启航,带着一封写给“地球上所有的国王、王子、统治者、法官和总督们”的信。他们开始的是一场探险之旅,想要找到一条通往西印度群岛的北方通道,但唯一一只幸存的船在俄国海边靠了岸:这是英国与莫斯科商人开始进行贸易活动的开端。在他们的船只返航以后,在靠近格林尼治时,“侍从们飞奔而来,老百姓们聚在一起,密密麻麻地站在岸边”。后来,约翰·史密斯上校(英国士兵、探险家和作家)从布莱克沃尔出发,经过一段危险的旅程,在弗吉尼亚建立起了殖民地——詹姆斯敦。“五月花号”是在罗瑟海兹启航的。当时全世界的海水好像都可以被看作是泰晤士河的延伸。后来成立的土耳其公司就是这种贸易旅程的一个结果。
十六世纪的最后一天,伊丽莎白女王签署了一份成立东印度公司的文书。哈德逊港口公司、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商人与探险者们,都是在这条河上开始了他们各自的旅程。
因此当温斯劳斯·霍拉(捷克版画艺术家,出生于布拉格,死于伦敦)在其著名的伦敦全景地图中描绘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的泰晤士河时,他非常恰当地描绘了河岸与台阶、摆渡船与平底货船,以及与之相关的庞大网络。与之相比,伦敦的街道与住宅似乎是被抛弃了——仿佛伦敦所有的精力与商业活动都集中在流动的泰晤士河上。为了便于辨别,码头的名字都被标记得很清楚:“保卢斯码头……皇后码头……三吊车码头……斯蒂尔拉德……科尔港……老天鹅码头”,河上则遍布着各种各样的船只。大型商船停驻在伦敦桥下,而商业的守护神墨丘利正指着写有“伦敦”字样的涡轮装饰——这一场景成为后来很多地图与作品的样板,沿泰晤士河展开的伦敦风景,成为该市最重要的一个形象。泰晤士河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命运——这是伦敦被人们想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