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写春联,为何不能写“五福临门”学问大了!

不知道你们看到这些,哪个地方吸引了你们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的看法。有缘千里来相聚,今天由我为大家分享这篇文章,我是[名字],请多多指教。清代人写春联,为何不能写“五福临门”?学问大了!东莞原名宝安,因何改名东莞?与安禄山有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辞旧迎新之际,为增添喜庆气氛,家家户户贴春联,已延习了近千年。春节贴春联除了喜庆外,另一个就是讨吉利,所以,春联使用的都是趋利避害的好词,比如中国最早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即是。
清代人写春联,为何不能写“五福临门”学问大了!
文章插图
另外,在民间的春联表达中,“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畜兴旺”等等吉祥短语,更是万家追捧的“网络红语”。但是,生活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先人们,在写春联时,就不能随意任性地写“五福临门”这样的吉祥话了,因为,乾隆帝发话了,这五个字不能连写,否则就是犯上与大不敬。乾隆为什么会下一道如此令人费解的圣旨呢?原来他这是在拿“避讳”做文章。所谓避讳,是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而定下的规矩,主要内容是,说话写文章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时,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以避免冒犯君主或尊亲超然的地位。
清代人写春联,为何不能写“五福临门”学问大了!
文章插图
在说话与写文章时,如果遇到有与上述人物名讳相同的字怎么办呢?这得要改用其他字或其他方法代替。这种习俗起源很早,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后来,这种习俗经过长时间的应用,不仅需要避讳的地方越来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还规定了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人们必须遵照使用,否则就会被治罪甚至杀头。由此,避讳变成了一种法律,让人不得不极为重视。比如,秦始皇名嬴政,将“正月”改叫“端月”;东汉光武帝名刘秀,“秀才”被改成了“茂才”;唐太宗名世民,“民部”改称为“户部”,就连“观世音”被迫改称为“观音”。汉文帝刘恒当上皇帝后,因避讳不仅把恒山改名为“常山”,改恒山郡为常山郡。还把“姮娥”改名为“嫦娥”。刘恒这一改,嫦娥一直延至今,而“常山赵子龙”也非同凡响。
清代人写春联,为何不能写“五福临门”学问大了!
文章插图
据说袁世凯篡权后,忌讳“元宵”二字,因“元”与“袁”同音,“宵”与“消”同音,“元宵”听起来像是要消灭袁世凯,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将元宵改称“汤圆”。虽然这样做并没能挽救袁世凯,但“汤圆”这个名称却因此而流传下来。皇帝之外,普通人也是如此,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其父名“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他的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再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其祖父名“序”,所以,三苏的文章从不写“序”字。而因名气太大,东坡先生常常受邀替别人的文集作序,这可让东坡先生犯难了,若是用“序”字便是对祖先的大不敬。好在苏东坡足够聪明,他将“序”改称“引”或者“叙”,又间接给“序”这一文体创造了两个新名字。
清代人写春联,为何不能写“五福临门”学问大了!
文章插图
再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是源于避讳一事的。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陆游的这段话讲的是,北宋时,常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登”字,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都要其它字来代替。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