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轶,十七年磨一“镜”


胡轶,十七年磨一“镜”文章插图
专家小传:胡轶 , 42岁 , 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呼吸内镜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2020年 , 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度“感动湖北·最美医者” 。
抗“非典”、战“甲流” , 素有湖北省气管镜“梦之队”之称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 , 从未间断守护生命通道之战 。 作为“梦之队”的带领者——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胡轶“十七年磨一镜” , 练就了“十八般武艺” , 曾帮助数万危重呼吸疾患闯过生死关 。 新冠疫情暴发后 , “梦之队”又一次吹响集结号 , 胡轶带领一支160人的医护团队日夜冲锋陷阵 , 挺在战疫最前线 , 竭尽全力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
守候病榻:治疗重症病人 , 最重要的是守
2020年1月下旬的一个晚上 , 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门诊在11点多收治了一名73岁的婆婆 。 老人呼吸窘迫、全身冰冷、神情淡漠 , 血氧饱和度仅70%左右 。 随后的CT检查结果显示 , 婆婆的双肺病灶进展很快 。 由于病情危重 , 婆婆被迅速转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监护室隔离病房 , 接受了经鼻高流量吸氧、间断无创呼吸机等呼吸支持治疗 。
当晚 , 身穿密不透风防护服的胡轶和值班医生、护士一直守着患者 , 每半小时去观察一次 , 调试设备参数 。 几天后 , 在医务人员的努力下 , 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数值 , 终于逐渐爬升到了95% 。 此时胡轶才松了一口气 。 20多天的精心治疗后 , 婆婆病情逐渐稳定好转 , 并顺利出院 。
【胡轶,十七年磨一“镜”】“治疗这类病毒性肺炎的重症病人 , 最重要靠‘守’” 。 胡轶说 , 只有守在患者病床旁 , 才能第一时间发现变化 , 随时调整方案 ,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守卫心灵:不要怕 , 信心比药物更重要
隔离病房内 , 不少新冠肺炎患者精神焦虑、意志消沉 , 一些患者甚至因压力过大而陷入绝望 。
42岁的罗先生刚进监护室时状态很不好 , 血氧饱和度不断下降 , 用上无创呼吸机后 , 他显得十分恐惧 , 呼吸频率加快 , 出现人机对抗 。 胡轶第一时间发现了他的情绪问题 , 便放柔声音安慰:“不要急 , 慢慢来 , 呼吸机是帮助你呼吸的 。 ”患者的情绪渐渐平稳 , 呼吸节奏也慢慢恢复到了与呼吸机协调的频率 。
过了几天 , 一次查房时 , 罗先生又告诉胡轶 , 他很难受 , 感觉脖子像被人掐住 , 无法呼吸 。 胡轶走到他的病床边 , 耐心安抚:“这个病就像爬山 , 你现在正在爬坡的过程 , 会觉得比较艰难 , 很累 。 等慢慢爬过去 , 到达山顶 , 就会好一点 。 不要怕 , 要有信心 , 我们会和你一起爬过这座山 。 ”一番鼓励起了作用 , 罗先生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 病情终于出现好转 。
每每遇到类似罗先生这样的患者 , 胡轶总会多“啰嗦”几句 ,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鼓励 。 在他看来 , 战胜疾病、渡过难关 , 信心有时比药物更重要 。
坚守初心:为了病人 , 再苦再累也值
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作为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 , 病人不仅数量多 , 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重症 。 这让胡轶的工作变得尤其繁重 。 疫情期间 , 他经常忙到晚上10点才吃晚饭 , 凌晨1点多休息 , 最忙的时候 , 他还曾连着熬过两个通宵 。 一个多月下来 , 胡轶整个人瘦了13斤 , 但他却说:“为了患者 , 我们什么都可以忍 。 ”
为了保护家里人的安全 , 胡轶疫情期间一直住在外面 。 有段时间 , 他实在想念家人 , 就借着回家拿换洗衣物的机会 , 匆匆和家人见了一面 。 当时 , 他没敢上楼 , 而是让妻子把衣物放在楼下 , 家人站在7楼的窗边 , 远远望着 。 当抬头看到10岁的大儿子和1岁半的小儿子在窗边跟他招手 , 喊着“爸爸”时 , 他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