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为何在战国时代行不通,却被汉朝尊崇?利益观和天下共治( 二 )


儒家学说为何在战国时代行不通,却被汉朝尊崇?利益观和天下共治
文章插图
因为在战国时代,其实生存成本是非常高的,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十分的频繁,百姓们流离失所,想要安定自身都是非常难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还要要求他们为一个国家无私奉献,将自身的生存放在国家的发展之后,相信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这就让儒家的学说与实际情况是有偏差的。儒家孟子利益观在王道上体现,要求君主不能“言利”第二个方面是在儒家学说的王道体现方面,要求君主和国家是不能够从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的。这一点的具体体现,我们在孟子利益观就能看到。孟子就认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是不能够言利的,因为在国家的统治形式当中,君主的行为很容易被臣子和平民百姓们效仿,如果君主是一个看重利益的人,那么它的臣民就会是看重利益的人,久而久之,整个国家都会在图谋自身的利益,则就不会有人为国家的发展而无私奉献了。也就是说,如果君主图谋利益的话,那么国家的发展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可是这样的说法,在战国时代同样是站不住脚跟的,因为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里,每一个国家所谋求的都是切实的利益,如何在那样的乱世当中生存下去?如何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是每一个君主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儒家学说为何在战国时代行不通,却被汉朝尊崇?利益观和天下共治
文章插图
战国时代,君主必须考虑利益君主需要在战争当中获得实际利益,需要在朝堂之上为国家谋取利益,所以其实利益与战国时代各大诸侯国的发展都是脱不开关系的,为什么各个国家之间会发生战争?为什么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利益惹的祸,所以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不提利益是绝对做不到的。其实孟子的说法从理论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上述也说了,国家与国家之间之所以会发生冲突,是因为它们在为自己的发展谋取利益;如果它们同时都不再去纠结利益的高低,那么矛盾和冲突必定会减少,但是这同样也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因为在天下局势的安定于诸侯争霸这样一个环境当中了,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如果一个国家首先不谋取利益,那么这个国家很容易成为其它国家竞相分割的对象,简单来讲就是刀俎下的鱼肉。其实,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就是通过分裂战争来进行统一的,这是一个历史化的潮流,也是为什么会发生王朝更替和分裂统一循环往复的原因,而在分裂的实际情况之下,利益的趋势是统一的动力,所以让君主不言利是绝对没有办法做到。
儒家学说为何在战国时代行不通,却被汉朝尊崇?利益观和天下共治
文章插图
儒家思想是建立西周统治基础之上实际上无论孟子也好,还是其它的儒学弟子也好,他们的这种思想都是建立在尊重西周统治的基础之上的,就比如说孔子的克己复礼,就是要恢复西周的统治,把西周的礼乐制度重新搬到实际的社会发展当中。而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分封制度,在分封制度之下,各大诸侯国并立,共同发展。在这种情况之下,其实不存在诸侯之间的各种利益争夺,所以儒家学说提倡回到西周时期那种天下共主的局面上,在那种情况之下,各大诸侯国是可以相安无事的,因此,孟子才会反对君主言及利益。可是在战国时代那已经成为了过往,想要恢复西周的统治无异于是一种让历史倒退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与历史的发展潮流相悖的,必定不可能在那个时代行通。魏国和燕国曾推行儒家政策,导致国家衰落战国时代的魏国和燕国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推行的儒家政策,因为它们从一定的方面来讲都实行过王道的发展形式,可是这两个国家同样都是不断衰败的国家,它们在王道的影响之下停滞不前甚至不断的后退,相反是实行了与王道相反的法治的秦国发展的更加顺畅。
儒家学说为何在战国时代行不通,却被汉朝尊崇?利益观和天下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