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水青山到诗情画意,近年来,浙江持续建设诗路文化带、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共生,四条诗路在浙江大地上勾勒出“文”字大动脉,发掘了众多的文化宝藏。
一出越剧小戏、一首原创越歌、一个文旅IP项目、一系列文创产品……12月24日,“诗路建设 浙东先行”浙东唐诗之路建设成果发布会在嵊州举行,地处浙东唐诗之路核心位置的嵊州,对外发布系列诗路建设成果。这也是今年吹响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新号角、启动浙东唐诗之路建设以来,嵊州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率先落地的诗路硕果。
文章插图
摄影 吴锡森
此次活动由中共嵊州市委、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嵊州市委宣传部、嵊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天目新闻客户端承办。
“诗路硕果”落地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
诗路文化渗透生活场景,兼具艺术审美和实用性,是当代人感受诗路建设成果最直接、最具象的方式之一。
在活动上,嵊州发布了以东晋名士王子猷在剡溪乘兴泛舟、兴尽而归的典故创作的越歌《剡溪访戴》和以嵊州当地神话传说故事为题材的越剧小戏《刘阮遇仙》,“诗路+越剧”让在地文化和现代风雅糅合,引发观众情感共振。特别是《刘阮遇仙》,全剧虽写古人古事,却与当下的疫情紧密结合,借“刘阮传说”在反映“唐诗之路”游仙文化的同时,也歌颂了那些无私奉献、矢志不渝的战疫英雄。
文章插图
摄影 吴锡森
“梁祝”变口红、“兰亭集序伞”撑起晴雨天空……现场展出的20多件“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商品(非遗作品),将好想法和好手艺进行结合,让人看到”诗路+文创”的无限可能,是诗路文化物化的最生动诠释。
同时,响应浙江诗路文化带上“十地百珠”建设而酝酿多年的嵊州“中国唐诗之城”项目也首次公布详细规划。据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所长王志凌介绍,这是按全国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中国最大的唐诗主题文化旅游景区,建成后将带来大唐建筑风格、诗路艺术景观、剡溪生态游览、诗词文化度假、戏曲文化演艺、传统非遗传承、工艺文创产品“唐城八景”文化体验。
加快打造从浙东运河、曹娥江、剡溪的水上旅游航线,是郑栅洁省长在诗路文化带建设暨浙东唐诗之路启动大会上提出的发展要求。现场,浙东唐诗之路水上游线嵊州段规划首次揭开“面纱”,与嵊州“中国唐诗之城”形成互补,串联起水陆诗篇。这是一条水上诗路沉浸式体验地,“通过声音、陆路、水上场域的打造,将重现千年剡溪唐诗路上‘剡溪影月十八胜景’。” 浙江茗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剑锋表示。
文章插图
摄影 吴锡森
浙东诗路建设如何先行?
诗路既是浙江独有的文化资源,也是产业富矿。活动前一天,浙东唐诗之路剡溪智库第三次年会新入库的专家和学者们交流了浙东唐诗之路最新研究成果,为嵊州“中国唐诗之城”项目建言献策。
活动现场,文旅专家程乾围绕嵊州浙东唐诗之路文化的核心基因进行解码。他认为,要从“山水为基础”“诗歌为载体”“情怀为依托”“物产为延伸”这四大构成要素入手,区域联动、构建文化遗产空间体系,以诗路为魂、产品提质,为打造浙江文化标识、建设浙江文化地标赋予新动能。
诗路建设,浙东如何先行?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首批智库专家徐云松,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院长邱高兴,数字智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晟,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党组书记、教授高利华围绕“唐诗之路产业价值和意义”展开圆桌讨论,从浙东诗路打造的背景和意义、浙东诗路先行该如何规划、浙东诗路如何旺在实景处、沿线县市区该如何做等方面进行现场探讨,解析干货。
- 《唐诗三百首》谁的诗最多?王维第二,李白屈居第三,谁是第一?
- 如来和太上老君谁更厉害,孙悟空踏上取经之路后才明白
- 郑和下西洋选择从这里出发,成就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
- 向阳生长--陀乐乐团的非遗世界音乐之路
- 搭配Online 差异化才是文化类节目发展之路
- 惠普丝绸之路一战到底 -33度编辑勇闯无人区!
- 长篇小说《小康之路》出版
- 国际跨界艺术家傅榆翔:艺术之路需不断颠覆建构
- 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之路,最具价值的却不是展出的600余件文物
- 丝绸之路意义非凡,让中国成为世界中心,却不知最初目的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