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不是消费互联网的“画皮”


产业互联网,不是消费互联网的“画皮”文章插图
投稿来源:辉常观察
当流量与资本的红利见顶 , 对于产业互联网的深度布局显得更加迫切 。 实践已经证明 , 仅仅只是依靠资本的驱动 , 仅仅只是依靠收割流量无法带来长久的发展 , 只有真正能够回归行业 , 回归实体 , 才是后互联网时代的正确发展之道 。 产业互联网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
然而 , 产业互联网的追捧者们似乎依然还沉浸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的迷梦里 , 尽管在口头上不断宣扬着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诸多区别 , 而在实际落地的过程当中 , 他们的身体却又不听使唤地迈入了与消费互联网一样的河流里 。
正是因为如此 , 即使是在产业互联网时代 , 我们依然看到了平台巨头们在其中扮演着的决定角色 。 与其说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物种 , 不如说它依然是平台玩家们的新概念 。 很显然 , 这种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局限在消费互联网牢笼里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 它非但无法促进产业互联网的良性发展 , 甚至对于改造消费互联网亦无裨益 。
寻找真正属于产业互联网的正确发展姿势 , 而不仅仅只是把产业互联网看成是消费互联网的“外衣”和“画皮” , 才是真正能够确保产业互联网可以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
产业互联网时代 , 平台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存在
当产业互联网的风口开启 , 我们看到的是以阿里、腾讯、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巨头们的率先加入 , 而在S2B商业模式的引导之下 ,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全新的平台模式的崛起 。 这种全新的平台模式不再仅仅只是做撮合和中介 , 而是开始做技术的深度赋能 。 虽然玩家们的侧重点发生了改变 , 但是 , 这种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依然是平台经济 , 并没有太多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 说到底 , 以提供技术、服务赋能为主打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模式依然是平台模式 , 只不过改造的对象从C端转变成为了B端而已 。
很显然 , 这种以平台经济为底层逻辑的发展方式并不能够完美诠释产业互联网本身 。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应该是一个去平台化的存在 , 换句话说 ,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 , 我们所认识的经典意义上的平台将不复存在 , 而是将会蜕变成为行业的一份子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仅仅只是用消费互联网的逻辑来看待和实践产业互联网的做法显然已经过时 , 只有真正消弭平台的影响 , 让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平台)真正成为行业的一份子 , 才能真正让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跳出消费互联网的怪圈 , 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
产业互联网时代 , 盈利不再是单点的 , 而是全流程的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 , 我们看到的诸多的互联网物种的盈利模式都是单点的 , 即建立在单次成交和单一对接的基础至上的 , 以电商为代表的诸多互联网物种无一不是如此 。 于是 , 玩家们为了盈利不得不绞尽脑汁让买卖双方达成交易 , 我们看到的各式各样的购物狂欢节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 消费互联网时代的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需要不断聚拢流量 , 不断增加撮合的几率 , 才能保证盈利的持续 , 正是因为如此 , 我们才看了诸多的消费互联网玩家始终把流量的获取与转化看成是生命线 。 阿里如此 , 京东如此 , 滴滴、美团更是如此 。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 , 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拷贝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为主导的全新流量争夺战 , 只不过这场流量争夺战的争夺对象已经从C端转移到了B端而已 。 很显然 , 这种以流量争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偏离的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大方向 , 等到B端流量被掠夺殆尽 , 那些以流量为终极目标的玩家便会开始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 。
事实上 ,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 , 盈利模式已经从单点的、短暂的模式转变成为全流程、全链路的发展模式 。 如何在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 不同环节当中找到盈利点 , 才是确保产业互联网玩家可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 这考验的是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对于行业的理解是不是够深 , 对于行业的扎根是不是够深 , 只有真正能够深入地参与到行业发展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 , 真正理解行业发展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的真实需求 , 才能真正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 当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不再是简单地依靠单一的收割来盈利 , 而是真正了解行业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 , 真正可以找到每一个流程和环节的盈利点时 , 它们才算是真正成为了产业互联网的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