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2月24日电(采访人员王学涛)66岁的太原市民师新欣每月有5000元的退休金,家里有彩电,手机能上网,他却拿旧电话、旧手表跟别人换了一台旧收音机。
【中国多地民众用老物件留住“奋斗足迹”】
文章插图
太原市民师新欣和他交换来的旧收音机。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学涛 摄
这台收音机看起来有点奇怪,不仅能照明,还能手摇发电,适合野外作业。退休前,师新欣在铁路上工作,负责维修铁路信号。
“这是一种情结,年轻时特别喜欢但舍不得买。”师新欣说。
文章插图
市民们捐赠的电视机、收音机等。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学涛 摄
在那个没有电视机的年代,收音机陪伴他度过了青春岁月,也见证了生活变迁。时至今日,他仍能详细讲出电子管收音机、有线广播、矿石收音机、半导体收音机等的工作原理。通过收音机,他听小说和歌曲,是邓丽君的歌迷。
60余年里,师新欣搬过三次家,生活越来越好。年轻时,他接水、上厕所都要到外面排队,买粮、油、菜等都有限量,如今单元楼里吃水触手可及,早就用上了水冲式厕所,每天想吃什么买什么。
文章插图
市民们捐赠的乐器。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学涛 摄
苦日子不容易,那时的奋斗劲头更令人难忘。用他的话概括就是:“不比吃,不比穿,不比谁家房子宽。比学习,比劳动,比比谁家干劲足。”
像师新欣一样对老物件充满感情的人不在少数。但随着时代变迁,很多老物件被淘汰,因此人们有了“寄存记忆”和“分享记忆”的需求。
文章插图
山西时尚回响城市文化交流中心用市民捐赠的老物件设计的客厅。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学涛 摄
近年来,成都、武汉、厦门、西安、青岛、天津等地纷纷推出老物件展览或举办老物件征集活动,市民们用一件件斑驳的旧物唤醒城市记忆,记录“奋斗足迹”。
在山西太原,市民黄海波创办了公益项目山西时尚回响城市文化交流中心,三年来带领30余名志愿者征集、整理、展览老物件。至今,他们已收到600余名热心市民捐赠的6000余件老物件。
文章插图
黄海波(左一)在接受市民们的捐赠。 受访者供图
太原市文物局把文保单位南肖墙关帝庙腾出来供他们在里面办展览。市民安素香捐赠的小炕桌就摆放在这里。这是她的太姥爷专门给母亲做的嫁妆。她们姐妹读书时,小炕桌成了书桌,等她长大成家,自己的孩子们又在小炕桌上学习。直到家里有了写字台,这张桌子才弃置不用,被藏在了床底下。
文章插图
观众在太原市南肖墙关帝庙的屋内参观老物件。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学涛 摄
“我们对这个炕桌感情很深,现在无偿捐赠给‘时尚回响’,也是给它找了一个很好的归宿,最大限度发挥它的历史价值。”安素香说。
小人书、老式三五座钟、缝纫机、黑白电视……走进关帝庙的正殿,仿佛穿越回20世纪某个亲友的客厅,温馨而熟悉。观众看到熟悉的老物件还会热闹地讨论一番。
在黄海波看来,老物件是奋斗和爱的见证。“我希望能把它们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理解,我们的城市和国家是像年轮一样成长起来的。人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感激创造美好的人。”他说。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印度有种面值为0的钱,深得民众追捧,听到用法我不厚道的笑了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