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亲可敬 人天共仰:追忆慈学老法师( 二 )


可亲可敬 人天共仰:追忆慈学老法师
文章插图
慈学老法师的师父德融尼师,是太虚大师的剃度弟子。太虚大师为尼众弟子演派“德慈安静、明觉圆成”,慈学老法师13岁时就进入太虚大师创办的汉口佛教女子研究部学习,老法师说起自己在湖北佛教女子研究部、八敬学院、武昌女众佛学院的学习和教书生涯的经历,非常富有感染力,她对课堂的渴望,让每一个聆听过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她对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精神的传承、对佛法教育的热忱、对众生福祉的关怀、与圣教命运的责任感。
今人难免对太虚大师的思想有所误会,往往执取一隅而忽略全貌,孤取片言而忘弃整体,对太虚大师的教育理念,亦多生颠倒之见,往往流入了矮化、窄化、世俗化、将戒定慧的真精神边缘化的流弊之中。
可亲可敬 人天共仰:追忆慈学老法师
文章插图
大家常说,佛教的复兴,最急切的是培养人才。莲溪寺的修缮与武昌佛学院尼众部、华严研究班的坚持,更加显示出老法师的高瞻远瞩的襟怀。《俱舍论》云,“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正法的住世,唯以教、证正法的传承为要,僧才之涵育,唯以戒、定、慧三学的学修为纲,学有余力,方才兼以文史哲学等世间学问,来摄化群机。
莲溪寺的道风严谨,寺院日常的事务,皆以三藏的传讲、三学的修持为中心,坚持“学院丛林化,学修一体化”,以无我的精神智慧来成就大众的善缘与道业,不随流俗的本末倒置之风气所转。每每去到莲溪寺,不仅会被尼师大德们严守毗尼、传讲经论的道风、学风所摄受,更会被僧团培养法师、呵护后学的信念所打动。慈学老法师常常以“宁坐蒲团饥饿死,不做人间应付僧”的格言与大众互相勉励,总让我想到《法灭尽经》对末法时代“女人精进,恒作福德”的预记,赞叹不已,惭愧不已。
不得不说,老法师清澈的心地、卓然的见解、不懈的坚持和摄受,策励着我们后学有幸能够在恶见炽然的时代,生起对正法清流的仰信。
可亲可敬 人天共仰:追忆慈学老法师
文章插图
或许是因为老法师对自身学法艰辛历程的感触,又或许是受太虚大师“才难之叹”的触动,慈学老法师对正闻熏习的机会非常珍惜,对培养人才的事业尤为重视,创造种种因缘来让出家尼众进入到正规的、系统的、深入的学习中。在我的印象里,老法师还多番向相关领导建言、向大德法师祈请,早日恢复武院男众部,这份对佛教教育事业的热忱,尤为动人。
当有大德法师到莲溪寺讲学,慈学老法师若是身体允许,也一定要来亲近闻法的,若是身体抱恙,不能随众上殿的话,也会在房间里自己做功课,这种精进的行持,令我们这些“幸福时代”的后学晚辈,肃然起敬。
可亲可敬 人天共仰:追忆慈学老法师
文章插图
我相信,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老法师对比丘法师都平等地恭敬,是恪守八敬法的典范。不仅如此,即使她与隆莲、通愿二师被大家尊称为“三大比丘尼”,依然满怀恭敬谦虚之心。曾看到过这样一张照片,2017年,如瑞法师到访莲溪寺,年近百岁的老法师见到这样一位深孚众望的尼师大德来临,坚持着要向她顶礼,并自称没有穿袍搭衣很是惭愧,如瑞法师也深受感动,向老法师恭敬顶礼,遂成佳话。
老法师对佛法的敬重更是流露在细节中,《正信》杂志曾经刊登过老法师的一张手稿照片,一段话中的“佛”字用了简单的符号来替代,老法师说,因为这是一张草稿,考虑到如果后来处理稿纸的时候把“佛”字毁坏的话,便对三宝不恭敬,故而如此。
《大智度论》中说,“一心敬慎,则是诸功德初门”,老法师谦恭的心境与严谨的行持,一直感染着身边的人。
可亲可敬 人天共仰:追忆慈学老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