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差距在哪里?这个问题其实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不过,人生经验是否丰富以及经验是否有价值,是人和人之间差距的“重点因子”,而俗语“东西三不借,借了家准败”,就是一句值得借鉴的俗语。只是,“三不借”指的是哪三借?
文章插图
关于“三不借”的版本有很多,其中,比较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是现代版本。
首先是房子。在当下,房产资源可谓两极分化:比如说在一线城市,大多数人处于一房难求的状态,而在小县城,很多人往往拥有三四套甚至十多套房屋(按:县城房子便宜,而且回迁户往往一下子就可以回迁若干套房屋)。不过,即便是房屋资源充盈,也还是不要将房屋向外借为好。比如有的县城房东,乡下有穷亲戚进城打工,房东出于好心,往往会顾及乡下亲情贫穷,并且打工赚钱不易,而将房子借给亲戚,借给亲戚住久了,逐渐觉得既然是亲戚,就应该互相帮衬,逐渐对借给自己房子这种情况不怀有感恩的心理。而一旦哪天,出借人想收回房子,则会引起受借者的怨恨和不满——这其实和升米恩、斗米仇一个道理。房屋白给人住了那么多年,借给,人家还不领情,这又是何苦?因此,房子哪怕闲着,也别借给别人。
文章插图
其次是信用。有人或许会奇怪:信用如何外借?其实自古以来,都有担保这个说法。尤其是当下,国家还专门有《担保法》来为担保情况做规范。所谓担保,指的是某甲向某乙借钱,而某乙顾忌某甲的财力情况乃至信用情况,表示不愿意出借,需要一个担保,倘若某丙出面做担保,那么,一旦某甲真的不愿意还钱或者无法还钱,那么,这笔债务,就需要某丙代为偿还。事实上这种悲剧历来就有。小编曾认识一位老伯,起初家境殷实,家里还做点小生意,就是因为给人胡乱做担保,最终倾家荡产,老伯一时半会儿想不开,于是服毒自尽了——可叹一个小康之家,就这么败落了。因此,担保这种荒唐事,能不做尽量不做。毕竟,需要你担保的人,多半也是不如你的人,如果实力比你雄厚,也不会需要你去做担保,因此,没必要让自己担风险去讨好一些比如你的人。
文章插图
最后是真金白银。借钱这种现象自古以来就有。其实说人心不古是正确的。因为古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讲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因此,古人对于借钱这种事情,历来是奉行“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虽然古人没有诚信档案,借钱之类的也不上征信,但是古人却深知信用的重要性,而借钱不还者,多是泼皮无赖之辈,而到了现代,体面人还是非常讲究信用的。比如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说,如果企业信用受影响,估计要不了多久,企业就会破产倒闭。而往往是寻常百姓的借贷,时常出现问题:比如说钱借出去了,但是对方始终不提不念,甚至还会反问:我什么时候跟你借过钱?就这样,钱没了,惹了一肚子气不说,还可能收割几个仇人——更有甚者,债务人还会理直气壮谴责债权人不讲究、不仗义,居然来跟自己要债。
文章插图
所以说,房屋、信用、金钱,这三者都是不要外借的,否则,借出去以后,受伤的多是出借者,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东西,也都不能外借。
而传统版本则认为:
第1,是药罐子。古代人吃药不比现代人方便,古代没有胶囊,因此吃药的时候,往往是用药罐子将草药煎熬好,而后饮用。而逐渐的,药罐子被视为疾病的象征、代名词,如果把药罐子借给别人,等到人家归还的时候,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似乎疾病也随着药罐子一起回来了,因此,药罐子被视为不能外借的。
- 蒋介石4个“把兄弟”的书法,您会给出什么评价?
- 风清扬对上东方不败会怎样《鹿鼎记》一人说出答案,一方会惨败
- 古人说“老泄残精,人穷寿尽”其意为何下句解释的完美无缺
- 印度和埃及都还存在着,为什么有人说四大文明古国就剩中国了!
- 有翡从殷沛和这两人说起,小人物悲剧里的人性之光令人动容
- 古人说“有钱不住东南房,无钱不求娘家忙”,这是什么道理
- 性能强悍的——鬼丸武士刀
- 古人说“穷死不耕丈人田,饿死不进萝卜园”是什么意思原来这样
- 关于造假方面,古人说第一没人说第二,请不要低估古人的想象力
- 水浒中,宋江曾对4个人说让位没人敢接,但这2个人他死活不敢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