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名句,短短十几个字,便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创作于1046年,当时北宋朝廷的阶级矛盾十分严重,为了改善情况,所以范仲淹等人便准备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文章插图
不过皇帝意志不坚定,而且太后也反对改革,再加上改革措施会损害保守派的利益,所以改革之路走得很艰难,最终在多方的压迫下宣告失败,而范仲淹也因此被贬到河南邓州,即使仕途不顺,可他依旧心怀天下,所以才诞生了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在政治上有很多突出的成就,有一次他管辖的杭州发生饥荒,商人纷纷趁机抬高米的价格,范仲淹不仅不阻止,反而将米的价格又翻了一倍,导致灾民都买不起米,但最后范仲淹却巧妙的化解了这次饥荒危机,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下令米价再涨一倍,专家:此举救了上万人】
文章插图
范仲淹出生于989年,但不幸的是,其父在990年便去世了,为了生存,范仲淹的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给朱文瀚。1011年,范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十分伤感,于是立志要勤奋学习,功成名就后报答母亲和继父的养育之恩,光耀范家门楣。
范仲淹读书的时候很辛苦,那时他还是一个穷小子,经常吃不起饭,他经常用两升小米煮成粥,等粥凝固之后,他再将粥切成4块,作为早晚的主食,配菜也只有极其简单的腌菜。冬天容易犯困,范仲淹便用冷水洗脸,以此振作精神,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终于1015年考中进士,入朝做官。
文章插图
可范仲淹是个耿直的性子,在朝堂上直言敢为,所以在为官生涯中被贬了无数次,不过即便如此,他也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尽全力的去处理好地方事务。1049年到1050年江浙一带闹饥荒,当时范仲淹在杭州任职,看到此情此景忧心不已。
但商人却以自身的利益为先,特意抬高米的价格,不过价格虽贵,但至少还有部分人买得起,而且人们为了充饥,哪怕砸锅卖铁也会去买。底层的贫苦百姓都盼着官府能管一管,可谁料范仲淹不仅不压低米价,反而将米的价格翻了一番,这下买得起的人更少了,不少有钱人感到危机,于是趁机多多囤米。
文章插图
别地的商人想要分一杯羹,于是也带着米来杭州售卖,而且他们都将米的价格定得很高。这时范仲淹动用官府的关系,让一个米商降低价格,同时还开设粥棚救济百姓。这样一来,那些天价大米自然无人问津,外地米商不可能再花大力气将米运回去,否则来回不仅白折腾,反而会损失一大笔钱。
文章插图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自觉的降低米价,当地商人怕市场被抢,所以只能跟着将米价调低,这场饥荒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化解了。其他地区有很多百姓在饥荒中饿死,但杭州地区却成功的躲过了饥荒,范仲淹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解救了几十万的百姓,实在让人敬佩。
责任编辑:
-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非要吃草根啃树皮?
- 稻盛和夫:越是没钱时,越要逼自己去做3件事,财运自然来
- 刘銮雄为何频频拍卖藏品?其实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甘比另有打算
- 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宣布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 最笨的盗墓贼,此人碑上写着墓里没钱,他们竟信以为真两百年!
- 八国联军侵华 他从联军购买粮食赈济灾民 被朝廷充军
- 母亲将遗产留给姐姐,她转身将遗产送给好友,弟弟却穷到没钱结婚
- 一代宗师黄飞鸿晚年很凄惨,儿子被杀,宝芝林被烧,死后没钱买棺材!
- 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不放粮反而下令涨价,灾民:范大人英明
- 饥荒之年,范仲淹下令所有米商提高价格,灾民们拍手称赞,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