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义利之争:当代取“信近于义”可矣


千百年义利之争:当代取“信近于义”可矣
文章插图
自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高于利的观点初见雏形。孟子认为““仁者,心路也;义者,人路也”,奠定了崇义贬利的理论基石,即便荀子也说“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历代君王于是均以重义为荣,不敢言利。汉武帝时著名的“盐铁之争”更是从治国的高度上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格局,结果便是现代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
千百年义利之争:当代取“信近于义”可矣
文章插图
中国千百年来的义利之争在西方经济学、价值多元化观念涌入后,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商业逐利商人趋利是一种本能,但这个本能扩大到整个社会,便会出现不择手段、巧取豪夺、坑蒙拐骗现象的泛滥,商业伦理、道德法律,则被有意地忽略忽视,抛诸脑后。而这,又会引起在社会层面意义上精神与人格的坍塌崩坏,形成人人互害、人人相防的局面。
千百年义利之争:当代取“信近于义”可矣
文章插图
笔者以为,义利同等重要,无先无后,不分轻重。义利并举自是最好,具体情境下对义或利略有偏重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只强调义而打压利,或者只追逐利而践踏义,都会导致或政治或经济或人性方面的破坏,均不可取。用辩证的观点来看,义与利完全可以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时局动荡时多推崇义,经济低迷时多强调利,但不贬损对立面,才是有益的态度。
千百年义利之争:当代取“信近于义”可矣
文章插图
朱熹铜像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对此句的理解颇多,角度各各不同,笔者倾向于朱熹的注释:“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恭,致敬也。礼,节文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尤其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诚信乃其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现当代需要诚信,践诺守信便接近义的高度了,诚信者无论义利均可获得。因此,现当代的君子,取“信近于义”之意,符合时代要求,符合道德规范,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