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使人生疑


通过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使人生疑
本文插图
你是否也有这种习惯 , 委屈自己去适应别人 。 当你这么做的时候 , 你是否也会很讨厌这样的自己?
1.
有位朋友跟我说起了她的一个困惑 , 她说不知道该不该对孩子实行爱与自由的养育方式 。
她说搞不清楚孩子的状态 , 她发现孩子有时候不跟别人打招呼 , 但有时候又会很主动的跟别人打招呼 , 反正是看心情 。
她有些担心说 , 会不会是自己做的不够好 , 没有去教孩子一些礼貌方面的知识 , 是不是太放任孩子了 。 同时她也担心因为自己做得不够 , 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 比如让孩子以后会吃这方面的亏 , 这让她有些焦虑 。
因为我知道她孩子的状况 , 我就反问他 , 那你孩子跟同学朋友相处的怎么样?
当我这么一问的时候 , 她忽然对自己有了一个觉察 , 那并不是孩子的需要 , 那是他的需要 。
和别人打招呼讲礼貌其实是她的需要 , 并非是孩子的需要 。 因为她的孩子在学校里 , 和同学相处得非常好 , 很合群也很自如 。 哪怕她孩子不主动跟别人打招呼 , 也不妨碍人际关系的发展 。
当她有了这个觉察之后 , 她发现其实是自己一直在适应别人、考虑别人 。
她想起了自己的一个关于打招呼小困惑 。
如果她走在街上 , 远远看到迎面走来了一个认识的人 , 这个时候她就会开始纠结到底要不要跟对方打招呼 。
通过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使人生疑
本文插图
然后她会一直盯着对方看 , 如果看到对方也看到了自己 , 或是对自己打招呼的时候 , 她就赶紧会打招呼;如果对方没有看到自己 , 那么她也不会去主动打招呼 , 她就会赶紧走开 。
为什么会有这份困惑呢?因为她担心自己不够礼貌 。 如果不够礼貌的话就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 得不到别人的喜欢 。 但同时她又会有另外一个声音 , 有时候她确实是不想跟别人打招呼 。
2.
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样的状态?
就像这位朋友所说 , 她有一种担心和焦虑 , 他担心如果不这么做就不会被别人喜欢 。
这种担心 , 来自于最初的依恋关系中的不安全感 。
孩子一般在4岁左右 , 他的共情能力会快速的发展起来 , 这个共情能力也是我们所谓的同理心 , 就是在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正常发展的情况下 , 他大概会在4岁左右发展出这部分的能力 。 那么 ,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更多的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 或者说 , 他也更能理解到成年人语言背后的真实意思 。
同样的 , 我们也会发现 , 有的孩子他们可能在一两岁的时候 , 就变得特别擅长观察大人的表情和大人的语言 , 特别能够察言观色 。
但其实那是孩子在以此来适应成年人的需要 。
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是比较恶劣的 , 他就必须在家庭环境里随时的去揣摩和捕捉成年人的变化 , 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的生存 , 这并非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 在这样的状态下成长的孩子 , 他会变得对人特别的敏感 , 也很容易去揣摩别人的心思 。
他们可能会为了讨好父母 , 躲避惩罚 , 他们不得不让自我发展出一个坚硬的外壳 ,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假性自体 , 以此来保护自己 。
所以 , 他们会经常用委屈自己的方式来适应别人 。
通过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使人生疑
本文插图
3.
假性自体的来源是由于早期母婴关系的镜映失败 。 温尼科特认为 , 如果母亲或其他的照顾者能够给到孩子恰到好处的回应 , 那么婴儿会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
孩子需要感到父母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