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初补入学,步射弓一石”,宋朝武举武学中的射箭文化( 二 )


“凡初补入学,步射弓一石”,宋朝武举武学中的射箭文化
文章插图
在宋朝武学考试中的科目主要分为步射和马射,其中对步射,马射的力度和准确度都有具体的要求。根据这些技能的高低选拔出武官,比如在元丰年间,在《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步射一石,矢一发三中,马射七斗,马上武艺五种,《孙》、《吴》义十通七,时务边防策五道文理优长,律令义十通七。”只要武艺技能达到这些要求,便可选拔为第一等的武官,不仅拥有丰厚的俸禄待遇,还可以享受很高的地位。”接下来的二等官员,三等官员也是根据这个标准来选定。其次,还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其步射并发两矢,马射发三矢,皆著为格。”通过这些文字记载,可以看出武举考试中必须做到以下三点,才有可能从众多应试者中脱颖而出。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艺,尤以步射,马射为主,并且射箭在当时的武学中是作为一门科目来学习的;其次,光掌握了这些技艺还不够,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在选取标准方面是通过考核技能的高低来划分武官的等级,这个划分的标准即是通过挽弓的重量考察考试者的臂力,将射中箭的数量为考察的准度,其中等级越高说明学生的技能越突出;最后,在掌握技艺的基础上,如果还有其他的技能如熟知兵法,擅长武艺,精通计算等,倘若这些技艺十分突出,很有可能会被择优录取。在武学制度中,应试者的“射艺”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去留,同时兼用“行”、“艺”作为参考标准。射箭技艺在宋朝的武举考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帝王会亲自进行武举测试。皇帝亲自进行武举考试测试,首先看中的就是应试者的骑射技能,这是最基本的参加考试的资格,然后再以“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的选举方式进行选拔。至宋高宗时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明确文字记载:“兵部上《武士弓马及选试去留格》,凡初补入学,步射弓一石,若公、私试步骑射不中,即不许试程文”。以应试者的“射艺”技能决定他们的去留,可见射箭在武举武学制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这同时也是宋朝统治者希望能够通过射箭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表现。在“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的影响下,统治者对于军事的重视,是武举武学制度兴起的根本的原因。其中对于射艺的重视,更是统治者为了对抗外来入侵,巩固王朝政权的所采取的重要措施。辽、金、西夏都是宋朝自开国以来就面临的强劲敌人,这些从小在马背上生活的少数民族,骑射技能十分高超,这就直接刺激了宋朝军队必须同样拥有高超的射箭技艺才有可能在战争中获得胜利。
“凡初补入学,步射弓一石”,宋朝武举武学中的射箭文化
文章插图
提倡射箭文化,不仅是为了当时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这种文化的提倡,也和统治者的喜好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一些王公贵族中,在闲暇之余,皇帝会带着一些亲近的大臣,一起出去打猎,而这也需要一定的射箭技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射箭文化在武举武学中的兴起。三、武举武学制度在宋朝受到很大的重视,对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树立国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实行武举武学考试选拔制度以来,统治者对于武官的这种重视,自然会在无形中影响社会和军队中的风气。武举武学中选拔出来的人才,不再是仅有匹夫之勇的蛮夫,他们不仅拥有取得战争胜利的力量支撑,同时还精通各种兵法。可以在作战中,根据具体的作战情况,采取相应的作战谋略,取得战争的胜利。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军队的死亡率,另一方面由于在作战有效的利用军事资源,还可以减少国家在军事领域中的财政支出,实属一举两得的好事。
“凡初补入学,步射弓一石”,宋朝武举武学中的射箭文化
文章插图
自武举武学制度实行以来,军队战斗力提高,在与外敌的军事抗争中,接连取得的胜利,为宋王朝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国威形象,使得一些边境少数民族不敢轻易来犯,稳定了边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稳的环境,在宋朝历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宋朝以儒立国,追求文治的同时重视武官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通过读书和考试的方式选拔武官,为统治者发掘出了有用的良将,这种制度,对于后来的许多王朝来说,也不失为一种一举两得的可靠制度。参考文献:《宋史》《宋儒学案》《东京梦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