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多位名家,用尽全力弘扬京剧的于智魁,却被人当反面教材批评( 二 )


按理说,于智魁受到了那么多老艺术家的肯定,其专业在京剧界应该是备受肯定才对,可是有些人却把他的京剧当做反面教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说,于智魁唱的京腔让人听着不是很舒服。因为他跟了太多的名师学习,却没有真正归属哪一派,而他自己衍生的一派又不是传统的京剧艺术。
再加上,因为他学京剧的过程,对于想要稳扎京剧的某个领域的人来说,是一种很不好的示范。于是,这些原因就造成了于智魁不被一些人所接受。
师从多位名家,用尽全力弘扬京剧的于智魁,却被人当反面教材批评
文章插图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于智魁之所以受人非议,是那些人对于智魁和现在时代京剧发展的不理解。对于人们非议,于智魁有自己的想法。
曾经,作为京剧艺术界的两位大师:梅兰芳和叶盛兰,也有着对京剧的创新精神。梅兰芳的旦角表演是传统和创新开拓的代表,有着自己成熟的标志;而叶盛兰创立小生"叶派"也是一种创新。
于是,于智魁在复排老京剧时,就想着如何不忘京剧的宗旨,创造出新的京剧呢?于智魁是这样说的,他不属于哪一派。他是生在红旗下,在改革春风的环境下成长,他尊重传统,但也会在传统上注入新时代气息。
师从多位名家,用尽全力弘扬京剧的于智魁,却被人当反面教材批评
文章插图
因为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唱腔,经历了时间磨练的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艺术基石,想要丢掉或者是减弱,都会让京剧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想要创新,这些艺术的基石一定要得到保留。
其次,演员和观众是京剧伴生的关系,唱京剧不能只是懂行的人过瘾,还需要年轻人的拥趸,多和年轻人交流,从而知道他们想看什么、想听什么,在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情、舞台设计、表演形式上满足年轻一代的审美,让京剧文化得以传播。
师从多位名家,用尽全力弘扬京剧的于智魁,却被人当反面教材批评
文章插图
最后,于智魁以"京歌"的形式展现京剧新风采,不是为了颠覆传统的京剧,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吸引对不了解京剧的人。老一辈不喜欢是因为以前的那个年代给他们的氛围,只能接受样板戏的形式。而年轻人需要新的氛围,才会开始关注京剧。
于智魁还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的实现在于人才"。他曾经赶上了八九十年代的经济浪潮,又得到了众多老艺术家们的提携,现在,他希望通过京剧的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京剧传播的队伍中。
03、忠于传统又大胆创新
如今,于智魁和李胜素是当今京剧舞台上的默契搭档,也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生旦搭档。他们在合作期间,花了很多心思,出版了很多颠覆传统的京剧表演。
后来,国家京剧院在推出了《满江红》、《响马传》、《野猪林》、《打金砖》四部老戏新演。于智魁为了适应新的演绎手法对服装和表演都做了改变。
例如,在《满江红》这部京剧中,他考虑到现在的观众对于各种舞台戏曲不仅要好听,还要好看,颜色还要色彩斑斓。所以于智魁在群众演员的衣服做了改变,更符合观众的要求。
师从多位名家,用尽全力弘扬京剧的于智魁,却被人当反面教材批评
文章插图
还有,《满江红》这部京剧的内容修改范围达到了70%。于智魁他们把内容结构全部反了过来。可以说在忠于原著的同时,又进行了内容创新,不仅符合了观众的喜好,更是沿袭了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先生几位艺术家所创立的风格,保持了京剧艺术的风格。
于智魁为了让京剧能在新时代下受到更多人的喜欢,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力。他是真正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的京剧功底也让京剧在不失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入了新的元素,让更多的人接触京剧后,对京剧有了新的认知。可以说,于智魁不愧是"京剧第一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