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唐诗里最真实的古人洞房花烛夜,乍看写新娘娇羞,深思则另有隐喻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 , 已开启全网维权 , 抄袭必究!
在先结婚后恋爱的古代 , 洞房花烛夜会是怎样的场景?《唐诗三百首》里收录了这样一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 , 待晓堂前拜舅姑 。
妆罢低声问夫婿 , 画眉深浅入时无 。
诗词歌赋|唐诗里最真实的古人洞房花烛夜,乍看写新娘娇羞,深思则另有隐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是一首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的唐诗 , 刻画的正是洞房花烛夜后新娘的表现和心理 , 其中的“舅姑”指公婆 , “入时无”即是否时髦 , 全诗大意是:
洞房里 , 昨夜的红烛一夜没熄 , 等到天一亮 , 新娘就要到堂前拜见公婆了 。她精心打扮完之后 , 低声柔语问丈夫说:我描画的眉毛 , 颜色深浅是否合宜?
从字面意思上看 , 这首诗描写的无疑就是新娘拜见公婆前的复杂心情 , 她不知道自己的装扮能否讨得公婆欢心 , 所以担心地问丈夫她的眉毛是否是当下流行的款式 。很明显 , 她是想得到丈夫的建议和指点 , 以便在公婆面前表现完美 。
原来 , 古人的洞房花烛夜 , 我们以为的扭捏娇羞根本是不存在的 , 新娘真正担心的是如何在公婆面前扮演一个合格、得体的儿媳妇 。这也是符合古代真实情况的 。
诗词歌赋|唐诗里最真实的古人洞房花烛夜,乍看写新娘娇羞,深思则另有隐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奇怪的是 , 这首诗的标题却是《近试上张籍水部》 , 乍看上去 , 好像是文不对题 , 八竿子打不着 ,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若要弄清这个问题 , 就要了解唐朝的科举制度 。
虽然说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 , 但直到宋朝 , 才真正规范化 。唐朝时期 , 科举的录取标准仍是比较随意的 , 考试试卷分为“考卷”和“行卷” , “考卷”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考官命题考生答题 , 根据回答情况打分排名 , 而“行卷”就比较灵活化了 , 考生平时写得比较好的诗词歌赋都可以入“行卷” , 也就是说 , “行卷”类似于考生自荐 , 内容只需是原创 , 但无需是临场发挥 。
由于唐朝有这种特殊的“行卷”制度 , 所以考生们通常都会把自己平时的得意之作呈给当世大儒或有地位之人 , 以求得到赞许或举荐 , 这有利于提高“行卷”成绩 , 所以在当时非常盛行 ,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王维递“行卷”给玉真公主 , 最后在玉真公主的举荐下斩获了当年的状元 。
诗词歌赋|唐诗里最真实的古人洞房花烛夜,乍看写新娘娇羞,深思则另有隐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首《近试上张籍水部》 , 正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进士考试前夕递给水部郎中张籍的“行卷” , 遂得其题 。张籍在当时与韩愈齐名 , “恨不相逢未嫁时”就是他的名句 。另外 , 张籍尤以擅长诗文并乐于提携后辈而闻名 , 所以给他递“行卷”的后生晚辈不在少数 , 朱庆馀便是其中之一 。虽然平日的“行卷”已经得到了张籍的赞赏 , 但临近考试 , 朱庆馀还是担心自己的作品不符合考官要求 , 所以写下此诗 , 再次求证 。
诗中 , 朱庆馀以新娘自比 , 以新郎比张籍 , 以公婆比考官 , 用新娘见公婆前的紧张担心暗喻自己考试前的惴惴不安 , 表面看是新娘问新郎怎么才能讨公婆欢心 , 实际上则是朱庆馀问张籍怎么才能得到主考官的认可 。
该诗选材新颖 , 视角独特 , 既有脑洞 , 又有文采 , 兼具想象力和创作力 , 其中的“入时无”三字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 将作者对自己能否顺利踏入仕途的担忧描绘得淋漓尽致 。
诗词歌赋|唐诗里最真实的古人洞房花烛夜,乍看写新娘娇羞,深思则另有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