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晏(读史专栏作者)“知雄守雌”一词源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文章插图
01、知雄守雌,缘何为“天下谿”老子西出函谷,留《道德经》三千言,知雄守雌作为道家思想之一,微言大义,为涵养之道。略有接触太极的人当听过“八门五步”,是修行太极的基础功夫,合为十三势。八门五步中讲进退为水火之步,进步火,退步水。纵观《道德经》全篇,“上善若水”思想贯通其中。水火相对,老聃取水,说“上善若水”。类比雌雄,雌雄相对,老聃取雌,说“知雄守雌”。此外还有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举一反三,道理相同。雄为阳,为乾,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雌为阴,为坤,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雌,居下位。《清静经》有言“天动地静”、“男动女静”;“动者静之基”。讲的是雄动雌伏,动必归于静。单以数学佐论,则与正态分布相符,无论频数变化到多高,最终均回归于初始值。老子教导当若水“居善地”,说的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居善地”,即“居善低”,意为如水那般谦忍处下。水善居低,从而为“谿”。“谿”,溪。所以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文章插图
02、守雌当先知雄以老子一言“知其雄,守其雌”,而偏颇侧重于“守雌”一说,是最常见的误读。《道德经》第二章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五十八章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说法,从而可以知晓老子论概念上的矛盾,最终归于辩证统一,未尝有厚此薄彼。所谓“知雄”,即如《周易·系辞下》言“君子藏器于身”。“守雌”并非我为弱者,而是怀器在身,却甘居下位。昔日蔺相如在朝堂和路途中对廉颇的多番避让,并非蔺相如懦弱无能,而是即便怀器在身,仍旧甘居下位。正是这道理。由此可知,遇事有不顺心处,便颓废消糜,却以“守雌”为借口,实在是断章取义,自欺欺人。如百丈高楼之根基,撇开“知雄”而只谈“守雌”,则“守雌”无立足处,是空中楼阁悬且危,不伦不类,充其量算作自我安慰的一剂良方,若最终不能看清这点,覆灭为早晚之事。我有备制人,投放南山而不用,非我无能,恬淡处下而已。诚如“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不示人,但我有,有备则无患。万不得已之际,当顺时而为,有器之用,不使我受制于人。因此,只看到“守雌”而不能见“知雄”,是一叶障目,亟应修正。
文章插图
03、知雄而后守雌论道家知雄守雌,可循自然道理,从“损”“导”“顺”三字解说。损,损止。仍以内家太极为例,初习,一招一式皆合规矩、遵循章法,然后去除无谓的思虑、无谓的念想,凡可损,皆损去。松沉忘形,才得真意。研习招式,遵循章法,谓“知雄”;损皆可损者,而后忘形,谓“守雌”。正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自然处下。导,导引。老子所提“上善若水”概念,当时常铭记在心。水从高山,就山势导引而下;从沙石地,由瓦砾隙缝导入土壤;从气候蒸发,聚于云层而降雨落霜。以上种种,非水改变环境,从其导引而已,最终并入东流而“居善地”。顺,顺其自然。平湖春水,风动起涟漪,风止复归于平静。纯然是天道往复,代谢荣衰,转瞬即逝。明白这一道理,且“居善地”,自然能恬然处之,能持静、处后,守柔。我善居低位,如水可包容万事万物,声色犬马、功名荣辱过眼烟云,万事不能扰心,不能扰心,则万事不能败我。这就是“不争而善胜”。循自然之理为所当为,不存争强好胜之心,不贪功进,不自张扬,成则自然,败亦洒脱。
- 红楼梦追星有多可怕你看看红楼梦中的尤三姐,悲惨境遇不言自明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六大国宝级文物中的国宝,最后一件绝对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
- 一看就懂山水盆景中的“石”,究竟选用是啥“料”!
- 86版西游记中的天竺国王后,是孙悟空现实中的老婆!
- 真实历史中的富弼:总能把天聊死的“大宋第一钢铁直男”
- 油画中的美人都跑了出来,就藏在我们周围,你能发现她们吗
- 此人才是红楼梦中的大佬,表面老实内心狡诈,将王熙凤耍得团团转
- 《水浒传》中的五虎将,哪三位好汉可以一争高下
- 《鹿鼎记》中的海大富,隐忍且忠肝义胆之人,真实身份并非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