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棉的衣服、被褥,很长一段时间对古人来说,都是高消费的奢侈品,甚至有钱都没办法买到。
棉花,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2000多年前从印度传入了中国,那时中国是汉朝,这款新物种在偏远的广西、云南、新疆等地,有零星种植。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原地区将这种白色小花当作观赏花类,直到宋朝,它的保暖价值才被真正开发出来,普遍种植则又是元代时候的事了。
在此之前,历朝历代还没开始用棉花做衣物或寝具,甚至没有“棉”这个字,只有“绵”,从丝旁。望字生义,这时的“绵”估计是像丝绸之类的丝织品。丝绸的价格可就昂贵了,一般只有贵族和富商家庭才能负担得起。
于是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宋朝以前的朝代,人们在没有棉被棉衣的情况下,是如何在肃杀的寒冬给身体保暖的呢?
其实也不用替古人们担心,老祖宗们的智慧不可小觑。几千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棉花,还有其它御寒物嘛,这里就简单说几种。
在很多影视剧里,镜头转到大帅或土匪头头时,总喜欢给他们配备一样物件,虎皮!仿佛没有这张虎皮,他们就不够威风似的。
当然,虎皮不只是用来撑门面的,还有实际的保暖用途。用动物皮毛来御寒,一直是古代富贵人家很不错的选择。别说是在没有棉被的宋朝之前,就是后来棉衣棉被得到广泛普及,有点家底的人们也会给自己弄几件皮草。
比如《红楼梦》里出现过的雀金裘和凫靥裘,前者是俄罗斯裁缝用孔雀金线织成,光华灿烂。后者则是用野鸭头上的绒毛织就,同样不凡。
《红楼梦》以明朝为背景,那时肯定有棉花织成的衣物和寝具,但主子们身上都是这个皮那个毛的,很少出现棉衣棉被。
这说明什么?说明地位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就看不上棉衣棉被了,而是继承古之豪门的传统,喜好皮草。
明朝都如此,宋之前的贵人们更是依赖皮草度过寒冬。穿戴在身上的有貂皮大衣、狐皮手套、兔毛围脖、羊皮大褂、各式皮毛披风等,用在床榻上的有鸭绒被、羊毛被、兔毛被,及前面提过的虎皮等等。
但上等的皮草,和丝绸一样都是价格昂贵,非是一般家庭所能消费的奢侈品。而且古代人口规模,西汉、唐朝时期都有五六千万,难道各个都能穿上皮草?那还不把野外的动物都赶尽杀绝光了啊!
因此,普通百姓穿的,还是比较容易获得的亚麻布。
亚麻布透气性极好,夏天穿着十分凉快,但到了冬天可就让人受罪了。而在大冬天还需要出门劳作的,不会是上层人士,只会是最底层的劳动者,家境贫困,想多穿几件衣服都不行,怎么办呢?
古人早就认识到,在衣物中加一些填充物,可以制造出简易保暖层,出外活动时不至于一下子就手脚冰凉。有人灵机一动,采摘轻柔的柳絮或芦花缝在衣服里,套在身上,一件保暖的芦花麻布冬装就做成了。
这和棉衣是一个原理,只是芦花的保暖效果,没有棉花那么好,但总比穿两件单衣好得多,而且价格十分亲民,能普及到贫苦阶层的千家万户。
而到了家里,还有稻草垫底的床铺,再烧上一只炭盆,勉强也能起到棉被的作用。尽管这些东西没法和棉花相提并论,但好处是直接取自于大自然,只要人够勤快,也不是那么难获取。
穷人家用低配版的火盆或者火炕,富贵人家则奢侈地用起了高配版的“空调房”。
东汉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兼文学家张衡所作的《西京赋》中,有这么一句话:“朝堂承东,温调延北”,这里的“温调”就是指温调房,被称为古代的空调房。
秦汉时期,大小贵族通常都会建一些比较特别的房间,专门用于冬天御寒。这些房间采用“地上升温”的取暖模式,将火源置于室内,四周建立火墙,将室内的火源热量通过火墙传递到整个房间中。
其中的原理,有点类似现代的供暖,只是供暖管道里是热水,火墙里则是火源产生的热量。相比之下,倒是跟欧洲同样需要烧火供暖的壁炉,十分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建造温调房需要一种关键性材料,花椒。
- 隋唐演义中没有交待的十大人物结局
- 李逵等几个梁山恶霸 要是碰见武松鲁智深 连认怂求饶的机会都没有
- 水浒传中唯一没有绰号的英雄,他没陪宋江一起死,并活到了八十
- 放牛童子没有摘桃子给孙悟空吃他去五行山也不是为了看望孙悟空
- 金庸笔下最牛的3位配角,都没有盖世武功,最终却都战胜了主角
- 黄药师为何没有杀裘千仞替女儿报仇难道是黄药师打不过老裘
-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祖先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族谱怎么寻根溯源?
- 梁武帝和达摩切磋佛法,想得赞赏,达摩你,佛法一般,没有功德
- 被爱当然很好,没有也没关系,该来的都会来,你值得最好的
- 《易经》没有科学依据,而且极其落后